思无邪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心里想弄明白而不得。
2)启:启示、提示。
3)悱:想表达清楚而不得。
4)发:启发、开导
5)隅:角落,这里指方面。
6)复: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倾尽全力想弄明白问题却依然无法弄清楚的时候,我不会去给他启示;不到他倾尽全力想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找不到词语说出来的时候,我不会去开导他。给他讲授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无法凭借已学的东西推出另外三个方面未学的知识,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些什么了。”
【理解与思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上去是告诉大家教什么样的学生,但实际上是说出了学生该是什么样,也就是说,你想让老师教你就该做到“愤”和“悱”如果做不到,那么连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教你了。因为你根本就不想学,谁也教不会。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我经常那他举例,最开始的时候全班倒数第二、三名,家里也有些钱,每门课都请了专门的老师一对一的教,但是孩子成绩根本就提不起来,朋友说这孩子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但是一次孩子遇到了一些打击,开始努力学习,一门课家教都不找,从初三到高二,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考到了全校第一,我就问孩子,为什么当初为什么学不会?孩子告诉我,那时候我根本就不学啊!老师讲他的,我想我的事,反正到点老师是会回家的。这就是学习中态度的重要性!“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现在演化成了成语“举一反三”,那么举一反三我们想到的是这个人有多么的聪明,其实孔子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举一反三”人人都应该做得到,不是说明你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还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能做到举一反三,说明你的脑子在跟着老师转,在努力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你能举一反三,如果老师讲的东西你不去思考,光听,听一遍就过去了,那么老师就只能是“则不复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