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心高气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独服一人,奉为偶像。这个人是谁呢?范仲淹。
苏轼比范仲淹小48岁,是范仲淹标准的“铁粉儿”,他生平一大憾事,就是未能见到活着的范仲淹,因而遗憾地说:“而公独不见,以为平生之恨。”
苏轼虽然遗憾不能亲拜范仲淹门下,但范仲淹的文人风骨和行事风格,却影响了苏轼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9470/04c5d835a279e342.jpg)
范仲淹有多牛,为什么值得人们千古敬仰呢?今天我就简单只说一点,大家看一看就明白了。
范仲淹胸怀天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任职一地,必大力兴办学堂,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他还特别热衷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举贤荐能不遗余力,对处于困境之中的读书人,更是仗义疏财,信义满天下。
举一个例子,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时,有一个穷秀才叫孙复,幼年丧父,家贫无依,但苦读不缀,满腹经纶,只是运气不好,一直没有考中进士。
孙复听说范仲淹信义,跑到应天书院借钱,说要游学,范仲淹大方赠一千,赠《春秋》。第二年,孙复又来找范仲淹借钱,范仲淹又赠一千,问其为什么不能安心读书。孙复说,老母亲年迈需要奉养,如果每天有百钱,便能安心读书了。范仲淹和孙复一番深谈,知其有大学问,便聘请孙复为应天书院讲师,月俸三千,接母同住。这种扶贫方式真的是标本兼治!
后来,孙复感念范仲淹知育之恩,专攻《春秋》,在泰山讲学,著书立说,名满天下。
苏轼为什么敬仰范仲淹呢?因为他的恩师张方平,在应天书院读书时,贫而好学,得到范仲淹的百般照顾与关爱。所以,苏轼八岁就从师傅口中听闻范仲淹事迹,成为小铁粉儿。
范仲淹一生颠沛流离,三次被贬出京城,三次又被召回京城,不管在哪里,兴学育才矢志不移。
范仲淹说:“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贤实邦本,何地能及。”
范仲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足迹所及,广兴学堂,延揽名师,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他初入职场,在广德军任参军,兴办州学;任职兴化县令,在沧浪亭旁修学宫;在睦州,建州学;即使在边境与西夏作战,也不忘兴教育人,在延州建嘉岭书院;在邓州建花洲书院,亲自在春风阁讲学。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在苏州设立州学,在吴江买了一块地,本来想建一所私宅。风水师说这里风水极佳,后代子孙将高官显达。范仲淹一听,说这种厚福不能我一人一家独享,就在这里兴办一所学校吧,让其福泽广被更多的读书人。
这是何等的胸怀呀!
自古以来,都说文人相轻,范仲淹却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以国家兴盛为念,一心一意兴学育才,被其举荐的人才不计其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9470/e174cc7e96d862d7.jpg)
范仲淹兴学育才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1、教育是国之本,人才是国之宝。兴学育才是强国之道。为官者,重教育者必青史留名,这是最大的功德。为国举贤,奖励后学,资助贫困学生,是令人敬仰的师德。这是大道。
说一点自私的话,兴学育才,让读书人受益,学生多了,才会有人感念师恩,不断写文章记念,从而,名声气节才能流传千古。但,范仲淹显然是不屑于此的,他只是做正确的事,坚持以教育报国。
2、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为首,什么样的德行才能流传千古呢?兴学育才是最好的一种途径。范仲淹是这样,邵逸夫先生是这样,陈嘉庚先生也是这样。
许多人拥有了财富,却不知道财富应该如何传承。其实,兴学育才是财富传承最好的方式,也是一个人最深厚的德行。
立德莫过于育人,这是真理和正道,这也是国内外慈善家们的共识。
3、兴学育才,往小了说,也是一个人树立品牌形象的最佳选择。
我们就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吧,在简书,谁的品牌知名度最高?蒋坤元老师。他做了什么事呢?为文字之光基金会捐赠了10万贝,以奖励优秀的新人新作。同时,自己权重很高,却不抱团,不卖会员,醉心于为新人新作点赞打赏,不知道鼓励了多少简书小白,激励了多少新人努力写作。
这就是最好的个人品牌和口碑,是拿多少钱也换不来的。这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如果有人不服气,你也可以学学蒋坤元,在扶持新人新作上比一比,超一超,看谁做得更好。如果大家都争做简书伯乐,不图名不图利,简书会繁荣兴盛,个人最后肯定也会树立品牌。
起码,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做简书伯乐,我也当仁不让,遇到优秀的新人新作,我都会十分乐意推荐给文字之光,让优秀者被更多的人看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9470/5067071f2971991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