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紧急情况,束手无策的状态,让我想重新学急救
10月份的时候,晚上10点多,走在回家的路上,在离家不到300米的地方,突然看见一个大叔直挺挺地面朝下躺在地上,地上全是血,边上是倒在一旁的自行车。路过的除了我,还有一对情侣,以及边上的酒店的保安大哥。所有人当时并没有敢接近倒地的大叔,也没有人离开,都在小声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打120,男的说自己手机没有电了,女的说自己的有。我观察了1分钟,还是拿起了电话打了120,120听完了我的描述后,让我继续打了110,说要备案。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如果要救人,自己就属于废人,最多能做到不捣乱,大学学过的CPR忘记得一干二净。
11月26日,人生第一个正式的马拉松比赛——上马系列赛长宁半程马拉松,跑完后就听说,一个30岁的年轻小伙子倒在了距离终点120米的赛道上,隐瞒了自己有三高的病史,硬撑着跑了。看到医生群里面的截图,医护人员的无奈,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
说来好巧,12月初,看见第一反应的创始人陆乐的朋友圈,就顺便问了一句哪里可以参与成为第一反应的赛道志愿者,结果就被人称男神的Robin推荐了赛道志愿者培训。
12月16日,时隔多年,重新再上CPR的培训,心境有点不一样。
经历过身体状况的跌宕起伏,会意识到健康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近距离陪伴过过亲人的故去,会知道生命对家人的意义;
看到陌生人的突然倒地却束手无策,会明白救人于生死是一种能力。
重新理解急救的“急”
给我们上课的潘老师,挺着七个月的大肚子,坦然地跟我们分享自己这些年经历的紧急状况,惠老师是瑞金医院急诊科的退休医生,用自己的专业发挥着自己的能量。
急救当中最为紧急的,是心脏骤停。之所以急,是因为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即植物人。心源性猝死,在现代社会,发生的比例攀升得非常厉害。另一个方面,从打120,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基本是15分钟,如果真的出现心脏骤停,在医护人员还没有到达现场的时候,就救不回来了。
所以,每一个专业的急救培训,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心肺复苏(CPR),通过人工外力干预的方式,让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到达前,维持血氧供应。
很多人会发现,现在对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的检查里面,增加了一项,要求必须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公共场所的AED是专门针对现场救急使用的,为了是最糟糕的情况出现的时候,用得上。因为,只有通过电击使致命性心律失常终止(如室颤,室扑等),配合CPR才能维持患者的血氧供应。对于心室颤动的治疗,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到11分钟后约10%,而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不过这个东西非常贵,一台机器在2万以上,但是,这样的成本,是为了救命的,与生命相比,这样的钱应该掏。
学会判断紧急状况,是救人的基础。因为我们最必要救助的是心脏骤停的状况,那什么情况需要使用AED并配合CPR。一句口诀,无反应无呼吸,活人是不能进行CPR的,肋骨会被按断的。
因为身在互联网圈的关系,几乎每个月,都会听到,有人意外坠楼,有人意外猝死。身在北上深这样的巨型城市,更加如此,每个人都表现出紧张兮兮的,压力是常态、加班是常态、跳槽是常态,羡慕裸辞、羡慕说走就走、羡慕追求自我。跑马拉松在2017年更在中国爆炸式地增长,这不是所谓的消费升级,而是,跑马变成了一种自我认可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一点对自己的信心。
因为是救命,它比你想象的要更难完成
这一次培训,最累的,是两个人交替CPR15分钟,最狠的,是6个人模拟赛道紧急状况,轮流交替角色扮演,演练完整的救助流程。
在此之前,我认为我的核心力量还是比较好的,然而,持续高质量CPR只能坚持到100个,培训室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满身大汗,让我亲身体会了,真的急救是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的支持的。(昨天正好和跑团的队友们吃饭,王老师是一个亲历过急救的赛道志愿者,跟我分享,第一次救人的时候,整个人是非常紧张的,生怕出错,生怕救不回人)
潘老师在我们交替CPR之后问了几个问题。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面对无呼吸无反应的紧急情况,如何处理?没人敢回答,因为经过两个人交替CPR,我们知道,哪怕是一个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高质量CPR,也只能坚持两分钟,之后的质量大打折扣,救不了人。
如果现场只有你一个人有过急救培训,怎么办?答案是,现场抓壮丁,现场指导,可以有人和你交替,这样还能有可能坚持15分钟,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常年面对生死的医护人员,压力之大和无奈你体会不到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人间世》,讲述的就是医护工作者的状态,每一集,自己都是眼泪绷不住哭了。有一集是讲急救人员的,在上海,急救车的配比其实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急救人员常年都是满负荷运作。记得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画面,急救人员到达指定现场的时候,给打电话的人去电话问在哪里的时候,对方淡淡地回了一句,病人醒过来了,就自己送到医院了,就不用急救了。急救人员特别无奈地说了一句,你不用急救了也跟我们说一声啊,而那个时候,几个急救人员已经错过了午饭时间将近2个小时了。
我们那一届的县高考状元,去的北大医学部读的本硕博八年制。记得我在北京的最后一年,他开始在北大医院心胸外科实习了。那个时候北京的几个同学聚餐,他会跟我们偶尔谈起住院部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些无奈。患者的家属们,其实对医生充满了不信任,一边跟医生说,一定要好好治疗,一边又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各种质疑,认为医生不上心。
我表姐,在她所在的那个县的一个镇医院做护士长。记得去年的时候,邵阳市有一个医生被患者家属拿刀刺伤,最终身亡了。我还记得我表姐的朋友圈的一句话——请让我们这些医护人员还有信心可以坚持救人。
CPR对于医护人员,是一项基本的技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可能是第一发现人的普通人来说,却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情。而医护人员,真正到达被救助对象面前的时候,往往都是十五分钟以后了,绝大部分,都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可是,没有任何的医护人员会说放弃,而是用尽可能的力量去实施救助,如果真的是心脏骤停,他们面对的,是超过80%的死亡率。
救命这件事情,在中国的普及率低到无法想象
中国每年大约有 50 万例以上心脏骤停病例,抢救成功率不到 1%,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型城市抢救成功率也不足 3%,落后地区甚至更低。
国内大、中型城市中 CPR 实施率平均仅为 4.5%,在北京为 11.4%,上海为 4.2%。
迄今为止我国所有经历过 CPR 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 1000 万,不到全国人口的 1%。
要保证在突发状况下的高质量CPR,要求熟能生巧,一张证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两年期间需要经常参加复训。
你会愿意成为紧急状况下有能力施救的那个人吗?
how to help?你知道吗?
黄金四分钟——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即植物人。
心室除颤——对于心室颤动的治疗,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到11分钟后约10%,而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
高质量的CPR——按压部位与手势动作正确,快速按压(频率100-120次/分),用力按压(深度5-6厘米),不间断按压(尽可能使按压中断少于5秒),按压后保证胸廓回弹(按压后充分放松,但掌根不离胸壁),避免通气过度。
救命比伦理更重要——如果遇到陌生人发生无反应无呼吸的状态,不论同性或者异性,解开上衣,快速实施抢救,比内心的抗拒更为重要。
网友评论
在普及急救知识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
中国大学MOOC《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期待更多参与。
不服的人现在想想,如果你救助的方法不得当病人更危险?
如果在你救助的时候,救护车来之前人死了这么办?
如果死了家属找你怎么办?
如果你是普通人还好
如果你是医生或者护士的话,人死了怎么办?你要怎么想,怎么和家属解释?责任怎么算,家属就捱上了你怎么办?
如果作为医生或者护士,你当场并没有成功救活病人,家属那边你想过吗,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想法吗!
所以自始至终,文人墨客,记者这些人说出的话远要比平常人说的话更有重量,请随笔轻一点
感谢
但是你要记住,这个世界是有英雄的,绝对有,就像PLA,这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我还要说,你不该自责,生命很脆弱。
你该庆幸,庆幸我们活在和平的国家,因为这不是和平的年代,也许,我们都可以去参军,虽然可能经历不了战争,但世事无绝对。
面对未知谁也无法准备好!
我现在问个最重要的问题~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手机打字很累,就不写太多,意会就行,【纯属个人见解,莫钻牛角莫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