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此句的正确理解,关键在于“自卑”。我们现在的“自卑”指的是一个人心理上的妄自菲薄,自感卑微,内心里看不起自己,它与“自大”相对应,形成两级,两级的中间值呢,就是“自信”。而此处的自卑,它不是一个词,是两个词,且意思与心理自卑毫无瓜葛。
意思是:要想登到高处去,一览众山小,必须得从低处开始,一步步往上走才行;要想往远处去呢,须得从近处开始,也得一步步向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时候没得电梯缆车,更没得飞机高铁,无论是向上还是向前,都离不开一双脚踏实地的脚板。
当然,它延伸出来的哲理是对应人之常情的,是对应人生的道理的。就人性而言,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巴不得一蹴而就的,所以才研究出来电梯飞机之类满足这种人性需要。但是,绝大多数事情却是急不来的,所谓心急吃不得热汤圆,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饭还得一口一口地吃,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
比如你想当老板,还得从底层的打工仔干起,比如你想当高官,还得从基层的小公务员干起(金山胖除外)。就说电梯飞机,那也不是一想就有的,那是无数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果。
就说飞机吧,据说明朝有个叫万虎的人想飞起来,想尽各种办法,最终也没能飞多远,直到百多年前才由美国人把它造了出来。
胡适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功成不必在我,每个人的进步,换来人类的进步。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三思而后行,是论语里面的话,为什么这儿说“再思可矣”而不必三思了呢?三,在古汉语里并不一定等同我们现在的数目字“3”,比如“三人行”,它的意思是一个模糊的定性而非定量的“多”。思来想去,辗转反侧,想多了,想久了,瞻前顾后,就不一定有行动力了。
动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
这里的意思是,做事不能老是动口指使人,亲自动手来得快,求别人帮忙还不如求自己勤快一点。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嫉财莫嫉食,怨生莫怨死。
一般来说,古代农业社会,兄弟同胞小时在一起,大了,即使分了家,也还在一起,很少出现“长大各乡里”的情况,因为都被土地拴着,缺乏流动性。我觉得“各乡里”的空间分离,主要还是为了后面两句做铺陈。
在乡村社会,即使是兄弟情谊,也难免相互攀比较劲,你家富了我家穷了,嫌贫爱富,影响感情。所以,传统的乡村生活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田园风光、民风淳朴。活在那么一个逼仄的单一的资源有限的山水间,人的见识和胸襟常常受限,难有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见地。
那么,增广这儿提醒我们就算嫉妒人家的钱财,也莫要嫉妒人家的饮食,因为雷公不打吃饭人,即使怨恨人家的人生风光,也不要怨恨、诅咒人家生命的终结,因为死者为大,都应该葆有一份对生死的敬畏,因为世间一切的荣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都只是过眼云烟。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
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中国式的乐观态度。人生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令人扼腕。怎么办?长生、永生没可能的,人迟早会衰老、死亡,这是自然定律,连秦始皇都打不破。那么只能退后一步自然宽,采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态度了。但是,这儿问的只是生命的长短,而不是生命的觉知以及深度和广度。
执念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人似乎从来没关心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没有“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直到西化归来的胡适祭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才有了一点意思。
墙有缝,壁有耳。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前两句不是说古代的墙壁隔音效果不好,而是说即使在很私密的空间也该谨言慎行,用圣人的话说就是“慎独”。之后说到好事坏事的传播,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呢?
一种说法是:做了好事用不着到处宣扬显摆,像雷同志那样写日记、拍照、登报;做了坏事呢,就算你捂住你也捂不住。还有一种理解是:做好事是应该的,平平常常的,不吸引眼球,从传播学上讲,就没有亮点,因此“不出门”;而做了坏事呢,令人眼前一亮,因为它违背伦常法纪,遭致千人骂万人恨,所以能够传遍天下。
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你看很多文明国家的媒体,天天都是负面新闻,全是坏事啊,小老百姓猎奇啊,一边看一边传播,如果媒体上全是好事情,老百姓就不会买单的嘛。
传播这些坏事,当然不是为了让人去做坏事,而是媒体行使的一种监督权利。传播坏事,就会引起人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怎么才可以去控制……就是为了减少这些坏事。
心中有好,才容不得坏事。如果哪一天大家对坏事都见惯不惊、习以为常了,那么我们才彻底没了底线,形同行尸走肉。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亏心事指的是那么昧着良心做的事儿。但是,什么是好心坏心?这还真不是一个说得清楚的问题,按照现代社会的规则来看,可以不讲良心,但是必须得讲法律,因为从理论上说,把良心坏心都写进了法律条文里。官员不用讲传说中的高风亮节,非要像尧舜那样,法无规定不可为,即可,而百姓呢,也不用今天参加道德培训,明天争做谁谁谁的好学生,法无禁止即可为。如此,自有美风良俗存焉。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与小人是贯穿论语的一个经典话题,后面一句话就出自孔夫子之口。那么,为什么说小人的智慧超过君子呢?这儿的“智”指的是小人为了求财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比较起来便差得多了。君子可以安于贫困,穷则独善其身,而小人因为内心没有坚守的底线,就可以乱劈柴,“发财靠乱来”是也。
富贵多忧,贫穷自在。
有钱有权之人,得到的多,一方面想得到更多,另一方面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就拼命守成或者扩大利益,这不比普通人更多烦恼吗嘛。比较起来,倒是贫穷者——非绝对贫困——少些烦恼,所以显得自在一些。可是,什么叫自在呢?
有一个很美好的词:自由自在。自由主要是向外求,自在主要是向内求。身心内外都处于舒适的状态,就是自由自在。
有一个段子说,一位美国富翁到北欧一个岛国旅游,见一渔翁躺在岸边晒太阳,就对他说:你赶紧趁天气好多打些鱼吧。渔翁反诘:打那么多鱼干撒子嘛。富翁说:多打鱼多卖钱。渔翁再追问:卖那么多钱干撒子?富翁说:就可以像我一样环游世界,到处晒太阳了撒。渔翁说:莫啰嗦了,你不见我正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自由和自在,富翁向外,追求的是自由,渔翁向内,享受的就是自在。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恩将仇报。本来你是想帮助别人,但有些时候,那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原因何在?除了受助者的问题,有没有帮助者的问题呢?比如陈光标似的高调行善,伤了穷人的自尊。
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这句话说的是:为人走正道,坦坦荡荡,正大光明,千万不可弯儿环之、环而弯之地求达目的,除非是追求爱情和诗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说的是一个人应该有人生的目标和规划,切不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稀里糊涂,否则的话,就一定有接二连三的现实忧虑扑面而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句话出自李白的诗。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人,那叫知己,其他的都是只能看见你的一些表象,对你评头论足的,大多属于路人甲路人乙。走自己的路吧,你是过客,让路人说去。
【增广闲扯】之十 【增广闲扯】之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