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学习《道德经》突然发现,在这几章中,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老子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老子以万物为参照物,追寻规律,其观察之细,思考之极,体悟之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路径。
本章中,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一般人的思考方法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老子举例说明:一、“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在这一章所说的“有”、“无”是就现象而言的,本书中第一章上所说的“有”、“无”是就超现象、本体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实际上老子所说这段话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切事物要留出空间才能发展。我认为,“无”也可理解为时客观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有的你能悟到,有的是你无法想象的,但它却客观存在着。但是,把“无”的东西硬当作是“有”,为它烦恼,为它生出来恶念,也是相当愚蠢的。
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故事:苏格拉底在与朋友聚会时常常会凝视空酒瓶。有回柏拉图忍不住问他:“老师,你为什么看着空酒瓶?”苏格拉底说:“因为空酒瓶能装酒。”柏拉图没明白过来。苏格拉底说:“酒瓶满了就不能装酒。”柏拉图大悟。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无”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成为了一个富于民族特色的思考路径。
道家哲学体系里,这“无”又是同作为天地万物根本源的“道”息息相关的。因此,《道德经》开篇论道就说:“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见其徼。”这种贵“虚”尚“无”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本源。今天,由于时代的间隔和语言的变迁,老庄哲学中的“无’在现代人眼中似乎显得玄而又玄。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思维方法,即我们在思考世界万物时,应多从无处思考有的存在根源,从有处思考无的价值。这一点似乎可以从中国画中领悟出来。
道家的贵“无”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古典画论中这句常常被人们引用的名言,再鲜明不过地体现出老庄学说对华夏艺术的濡染和浸润。
传统中国画历来讲究构图上的重虚“留白”。这留白作为整幅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可以是朗朗天空,可以是漫漫云雾,可以是浩浩水面,也可以不具体明确地向观画者交代是什么,给他们留下驰骋想象的自由天地,“各以其情而自得”,在反复玩味中觅得画外之意。这减去笔墨之处,作为中国画的构成要素之一,不但可以衬托、凸显画面的主体形象,而且可以拓展画面的意境,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可谓是形象和意境的延展、继续、伸张。这统摄于审美构思中的空白,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意到笔不到,使观画者有所想象、有所发挥,为的是在画面上造成更空灵有意味的意象和境界。一代代中国画家对于中国哲学的贵“无”理论的确妙悟得极深极透,运用起来也格外得心应手。
再次感悟,老子的思考世界的方法,才是我们学习的精髓所在。
2019-7-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