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油没彩的中国画,到底美在哪里?

作者: 带走我的xz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3:15 被阅读190次

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第二是日本,而日本艺术又源于你们中国,第三非洲黑人有艺术。白种人根本无艺术!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来巴黎学艺术!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那,中国画美在哪?

美在气韵、风骨和意境。

较之西方绘画各式各样、变化流转的画派,中国画始终清淡如一。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三大类。

最能见风致的,是后两种。

比如王维和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

比如徐渭、八大山人、山涛的花鸟画。

气韵

气韵是个神奇的东西。

你讲不出来,但能感觉到。

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金碧辉煌。

很难想象出自一个18岁少年之笔。

很遗憾,《千里江山图》真迹没见过,但有人见过,我引他评论:

“在故宫见到《千里江山图》真迹。

青绿山水竟可以如此魅丽,王希孟不但层层厚涂,而且用白粉提亮,简直是在画油画。

年代久远,绢上的矿物色已作粉状,蓝色脱落,露出底下的白,更其美得斑驳。

那美丽的蓝色据说来自波斯,王希孟涂得那样厚,好像不要辜负了这般美丽的蓝色似的,又好像为了画出岩石的物质感,画出阳光点亮的垂柳、竹林和草地,画出日照千山的光辉——古人和我们一样,被光感动,用彩色画出光,赞美光。

天空颜色上深下浅,空间更其辽远。”

陈丹青曾专开一讲,讲《千里江山图》,听得我热血澎湃。

讲座末尾,给予了王希孟神一般的评价:

“十八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故宫今年的展览,2017年可能会在8月展出。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

少了金碧辉煌,多了恬淡自然。

江山还是那座江山,气韵却是两种气韵。

笔意苍简、雄逸,把江南秀丽的山川描绘得宁静淡泊。

这幅画,黄公望虽然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为母题,但采用的是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来流露感情。显然画上山水不是实景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台湾的朋友,不要错过。

这就是风韵,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你能描绘,但你很难解析。

风骨

风骨折射的就是一种品格。

文人讲风骨。有风骨,才有调调。

比如王冕的《墨梅》,浓墨点蕊,挺拔有力,极富生气。画上那首诗更漂亮: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你会觉得,梅花就是他这个人:

我根本就不要别人夸我好颜色,我只求把我的清香之气,布满乾坤。

梅花就是王冕嘛。

这就是风骨,我画的是梅花,清高孤寂,但我表达的却是自己。

再比如,徐渭的《墨葡萄》。

徐渭是个类似梵高的人物,疯狂,用利斧击头,用长钉钉耳,用铁锤击下体,用铁叉杀妻。但进入迷狂疯癫状态后,画作却极佳。

这是不是个规律,一旦脱离世俗和功利,进入迷失,艺术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要表达的,是非功利的、另一个隐藏的自我,或另一种与世隔绝的纯真与清冷。

徐渭画了好多幅《墨葡萄》,但只有在这幅作品上,题了一首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意思是说:

落拓半生,一事无成,如今已是个老头。独自站在书斋前,发出内心不平的呼啸。

笔下的葡萄多像粒粒明珠,(明珠即珠玑,有学问之意),可惜啊,学问没人要,卖不出去。只好扔在野外的葡萄藤上了。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的这种明珠被抛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

徐渭的墨葡萄也是画的自己,表达的自己。

他另一幅《榴石图》也是一样。

照中国民俗,石榴是对多子多孙的企盼,但徐渭却又一次用它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感。

怎么表达,画作无法表达,需要再次借助诗: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

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很明显,用石榴喻明珠,用明珠喻才华。石榴裂开啦,但没人去收获它,只好落在荒野里。

《榴石图》构图和用墨上,都堪称佳作。

水墨渲染破壳,信笔点出榴籽,干湿浓淡层次丰富。

开口向上的形态简逸传神。枝条以正锋行笔,从上向下运行,笔道由粗变细,在瘦笔中又蕴含破笔与断笔,形成笔断意连、无限伸展的走势。

就是我们所说的美感。

不俗气,不堆砌,就是简单的一颗石榴,却极为大气。

再比如,我最爱的朱耷的作品。

他的所有作品,都与众不同,你只需一眼,就知道这是他的画。

这就是区别,就是能耐。

朱耷画花鸟鱼虫,就不是普通画家笔下活泼灵动的花鸟鱼虫。

而是带着情绪的花鸟鱼虫。

或愤恨,或清高,或不屑,或孤冷。

俨然就是文人的一副傲骨,一个白眼。

朱耷的《鸟石》,就是画以青眼看人的鸟。这只鸟不漂亮,没有艳丽的羽毛,可爱的神采,不可爱,不灵动。

相反,它丑陋,怒视着世人。

这其实是朱耷自己的真实写照,是他的风骨。

他是大明王朝的后裔,有自己的民族气节和文人风骨。

大清统治期间,他隐居、闭关、拒客,不屑于灭族的人同流合污,不屑于世人打交道,骨子里有愤恨,有不满,有不妥协。

正是这份不妥协,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朱耷,独一无二的丑鸟。

爱极了这只丑鸟。

意境

1956年,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干吗要来巴黎学画画,真正的艺术只存在于三个地方,第一是你们中国,第二是日本,而日本艺术也起源于中国,第三是黑人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不懂艺术!欧洲哪有什么艺术?

他十分钦佩齐白石画的鱼,画面中明明没有水,但却仿佛看到了满纸的水,盈盈地流动着,鱼儿在里面欢腾着。

这种“以无衬有”的画法,实在精妙绝伦,完全不是西方写实主义能领悟得了的。

不错,国画就是讲“不似之似”。

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

不像,就不是绘画了。

太像,就显得“匠气”了,而这正是国画最鄙视的。

国画讲意境。

比如王维的山水画,较之西方山水画的形象生动,偏清淡渺远。

画中的樵夫、路人,皆是隐逸的高士。即或是贩夫走卒,也“衣冠轩昂,意态闲雅”。

因为中国的山水画要表现的不仅是客观山川的面貌,而是君子可望、可行、可居的理想隐居之所,是高雅之地。

这样的山水,虽然较之西方画的浓艳或抽象,显得清淡甚至无趣,但它却隐藏着大智慧。

这样的山水,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可见,欣赏中国的山水画,看的是意境,意趣,看的是那些藏起来的东西。

相关文章

  • 没油没彩的中国画,到底美在哪里?

    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第二是日本,而日本艺术又源于你们中国,第三非洲黑人有艺术。...

  • 画家李长文大师

    李长文大师 自然的天工之美在于“彩”,正所谓五彩缤纷是醉美。中国画在隋唐两朝,就是重彩悦目的盛景风格,成为绘画历史...

  • 女人的美丽到底在哪里?

    女人的美丽到底在哪里? 对女人的美丽,有这么几个认识阶段。 一,少小无知时,女人的美在声音,在身段儿,在脸庞。 没...

  • 吕燕到底美在哪里?

    2000年参加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一举夺得亚军,那个时候,中国模特历代只得过第4名; 2009年入选新中国60年10大...

  • 诗到底美在哪里?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引起唏嘘一片。诗,居然还列位在远方的前面,可见它的美态。酷暑严...

  • 她到底美在哪里

    每天的必经之路,那么多人,我只记得她。她一出现就像磁铁悄悄将我的眼光吸引过去,人群中擦身而过,我总忍不住多看她几眼...

  • 个人自由诗人物特写篇(一)

    留住朋友迷人风彩,愉悦朋友美好人生 美在哪里? 碧 叶 荷 花 吐 花 蕊, ...

  • 樵夫随笔 NO.770最美高速

    刚开通一周的“山东最美高速”,到底美在哪里? 体验过后,本人认为,美在三处: 整条高速,在山中穿梭,诸山连成片,并...

  • 官帽椅到底美在哪里

    官帽椅是中国明式家具中的经典类型之一,它具有明式家具线条洗炼、造型舒展、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的特点。同时,官帽椅作为...

  • 冬天的哈尔滨到底美在哪里?

    我觉得都很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油没彩的中国画,到底美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n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