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之刘坤一

作者: zhixingheyi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1:50 被阅读53次

在晚清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中,刘坤一是一个不得不提人物。长期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地位仅次于李鸿章。

“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

“坤一为长佑族叔而年少,师事之,从军中自领一营。”

刘坤一属于湘军,但并非曾国藩一脉,属于江忠源一系的楚军。

随后和太平军作战期间,积累了一些战功,升迁颇快。

“同治元年(1662),迁广西布政使。刘长佑赴两广总督任,命坤一接统其军”。

刘坤一31岁就做到了副省长(布政使)的职位,实属罕见,而且是掌握兵权的副省长。

“十一年,...命署两江总督。”,开始了封疆大吏的历程。

甲午之战,“日本犯辽东,九连城、凤凰城、金州、旅顺悉陷,北洋海陆军皆失利。召坤一至京,命为钦差大臣,督关内外防剿诸军。坤一谓兵未集,械未备,不能轻试,诏促之出关。”

朝廷本寄刘坤一厚望,希望他再现湘军雄风,抗击日军。然而兵非所练,大都乌合,“二十一年春,前敌宋庆、吴大澂等复屡败,新募诸军实不能任战”

“拳匪乱起,坤一偕李鸿章、张之洞创议,会东南疆吏与各国领事订约,互为保护,人心始定。车驾西幸,议者或请迁都西安,坤一复偕各督抚力陈其不可,籥请回銮。” 东南互保大概是刘坤一所做的最后一件影响中国局势的事情。

综合来讲,刘坤一,屡居高位,事功却远不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仔细考据,便知端倪,湘军早年就被裁淘,势力很早就衰减。淮军势力强大,成为事实上的清廷国防军。慈禧太后,最擅长于玩平衡术,硕果仅存的湘军宿将刘坤一便映入眼帘,他和张之洞政见颇为一致,正好可以一起用来平衡李鸿章的淮系势力。

当然刘坤一官品不错,面临外国侵略,力主雪耻抗争,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清史稿》称其“嘉其秉性公忠,才猷宏远,保障东南,厥功尤著”。“之洞疏陈坤一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

相比清廷那些昏庸的满族大员,廪生出身,起于行伍的刘坤一不失为能臣干吏。

相关文章

  • 《清史稿》之刘坤一

    在晚清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中,刘坤一是一个不得不提人物。长期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地位仅次于李鸿章。 “刘坤一...

  • 两江总督刘坤一名气不如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却怕他

    提到清末两江总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很少有人提到湖南新宁人刘坤一。 在两江总督群里,刘坤一...

  • 《清史稿》之隆科多

    隆科多的祖上是佟养正,努尔哈赤的从龙功臣。佟养正是女真人还是汉人,《清史稿》记载不详,“先世本满洲,居佟佳,以地为...

  • 《清史稿》之林则徐

    林则徐不仅在近、当代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民族英雄,而且《清史稿》也对其大加赞赏。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

  • 《清史稿》之施琅

    明清易代之际,台湾抗清斗争最为持久,施琅最后收服了台湾。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 《清史稿》之张之洞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故世人亦称其为“香帅”。 “之洞喜言事,同时宝...

  • 《清史稿》之曾国藩

    在《清史稿》三百一十六篇列传里,单独作传的有四人,曾国藩是这四人之首。 仔细想来,曾国藩对清王朝有再造社稷之功,列...

  • 《清史稿》之李鸿章

    在《清史稿》三百一十六篇列传里,单独作传的有四人,李鸿章为第三人。 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视...

  • 《清史稿》之盛宣怀

    清史稿中,两人合传的列传只有两篇,《唐景崧 刘永福》《盛宣怀 瑞澂》,盛宣怀为四人物之一,可见这一商人在清末朝政的...

  • 《清史稿》之郑锦

    “成功子十,锦其长也,一名经”。郑锦为郑成功长子。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内外交困,不久离世。权力真空又导致了明郑集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史稿》之刘坤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l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