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随笔一记也得分享民俗
湾区艺术探索 | 南国红豆(粤剧)之古往

湾区艺术探索 | 南国红豆(粤剧)之古往

作者: 湾区艺术探索 | 来源:发表于2021-07-05 14:48 被阅读0次

    广式凉茶于06年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09年三地再次联手,将粤剧共同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性戏种,粤剧和昆曲都在世遗名录中,与国粹京剧同列。

    土生土长在岭南大地的人对于粤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小吃着粤菜、喝着凉茶,听着清丽典雅的粤声粤韵,是他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具岭南特色的生活场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那缠绵的唱腔扣人心弦,令人无尽相思。本期的湾区艺术探索走进粤剧,带你品味它的古往艺术之美。


    服饰穿戴

    吸引眼球的服饰?在当代或许靠造型,可在古代多半靠色彩。鲜艳夺目的戏服、斑斓多彩的纹饰刺激着人们的色彩感知力,这正是票友们了解粤剧的开始。

    粤剧戏服多取材于京剧,其基本式样都是模仿明朝的衣着。虽然戏衣会根据行当(表演角色)而不同,但不管是正旦(年轻女子)身上绣着的花鸟蝴蝶,还是老生(年长男子)身上绣着的鹿鹤松竹,都因当地特色的“广绣”技艺而色彩富丽、构图饱满。戏服商常用浓烈的色彩去搭配颜色,还增加了亮片等点缀物,对此,前人有这样的描述:“其服饰豪奢,每登台金脆迷离……”关于粤绣(广绣和潮绣),我们后面再做专题介绍。

    戏服除了身上穿的,还有头上戴的。这些头饰也是角色定制款,比如凤冠,是给公主、皇后、诰命夫人用的,配件多用珍珠、珠宝花等,华丽之风尽显身份的尊贵。哪怕都是正旦,头戴的纹饰和式样也会因文戏和武戏不同场景的需要而不同。戏衣既可以手绣,也可以机绣,但头饰部分很多都依赖手工制作。一顶美轮美奂的戏帽,姑且不论配件的成本,背后包含了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是手艺人的心血所成。一位自幼拜师学艺的八旬老人接受访问时提到:制了一顶凤冠,需要七十多道工序,耗时整整一个星期。



    化妆技艺

    说起舞台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浓!戏台大,戏迷远,灯光强,要想让人耐心的看完一场90分钟左右的戏,演出人员的妆一定要浓,才能被识别。涂面化妆中眼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粗描浓烈的上下眼线能让眼睛看起来有神又深邃。此外,厚涂白底的脸需要腮红配色,突出气色和神采。

    早期,粤剧舞台妆很简单,小生(年轻男子)不抹胭脂,花旦只涂粉末。化妆颜色以五种为主,红代表忠勇,黑代表耿直,白代表阴险,蓝代表凶猛,黄代表彪悍。20世纪20-30年代,粤剧受京剧影响,老倌薛觉先把京剧的化妆术和西方电影中的化妆油彩相结合,使化妆趋于自然和简单。“红白脸”妆是最常见的,不管是旦角还是生角,都会在白粉底的基础上,涂上胭脂和口红,描上眉和眼线。

    尽管粤剧演员化妆程序在近代简化了,但为了凸显人物性格和面部表情,不同角色的妆容都有讲究。即使是同一位角色,在不同场景上登台,妆容也会有变化。可惜,票友在戏台下很难看清妆容。建议大家在粤港澳各地的戏剧节期间,走进演员化妆间,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化妆过程和效果。如果获得拍摄许可,来几个特写镜头, 算是体验粤剧的好途径!



    唱腔表演

    有人说粤剧是京剧的粤语版,虽然粤剧源自京剧,但经过不断的迭代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如果说“生猛鲜活”是岭南语言的重要特征,那么粤剧的道白和唱腔也会带上这样的烙印。会讲粤语的朋友都知道广州话多平声字,语音低音浑厚。当粤剧普遍使用广州话发音后,开始采用平喉(真声)的唱法。接着又融合了本地的民间说唱艺术,如龙舟歌、咸水歌等,唱词更接近口语化、旋律更加丰富多元。这也奠定了粤剧扎根基层,面向大众的基础,有着不同于京剧的地方性和亲民性。

    广东传统艺术都有着兼容并蓄的特点,一如之前介绍过的石湾陶塑广州彩瓷。粤剧除了融合岭南的民间艺术,还吸纳了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民族音乐,甚至西洋音乐。《白蛇传》、《穆桂英》等知名大戏在各地版本不同,除了国粹京剧外,还有越剧、秦腔、黄梅戏的版本,粤剧正是在吸收、借鉴了这些戏种中不断演化。伴奏的乐器除了民族器乐外,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表演场所

    最初,粤剧是周游漂泊的演出模式,以“红船”作为演出场所。渐渐的,小团体式、非固定演出已经不能满足看客的需求。有了很多让戏迷流连忘返的地方,比如临时搭起的戏棚,还有边喝茶边看戏的戏园,再者,有了固定座位和专业照明的戏院。无论哪一种,都是带有集体文化记忆的场所,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场所会消逝,相关的记忆也会一同逝去。

    香港的离岛区每逢节庆日,会举办酬神表演的活动。用竹子搭起戏棚,棚内设置神像供奉。搭棚技艺如今还是港澳两地的非遗,所搭的棚子能遮风挡雨,提供简单的表演环境,满足节庆期间的需要。

    民间临时搭棚看戏的传统还在粤港澳等地的乡间保留,但城区内曾名噪一时的戏园、戏院就没那么幸运了。或因战火被毁,比如广州首家戏园庆春园。或因发展需要被拆,如广州光明大戏院,现已变成了KTV和电影院了,实在遗憾。对比之下,香港的皇都戏院和油麻地戏院能经历岁月的洗礼,被完整保留,活化为推广粤剧的场所,可谓文化保育的成功例子。

    粤剧表演本身以及承载粤剧的演出场所-戏院,都有被传承下来的价值。下篇我们继续探索粤剧,展望南国红豆之今来,探索当代语境下的粤剧活化和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湾区艺术探索 | 南国红豆(粤剧)之古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xi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