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条原文节录:
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功夫,慎独是已所独知时功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至善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念师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
黄弘纲,字正之,号洛村,江西于都县人。王阳明的得意弟子,王阳明去世后,他居留师门三年,有点类似子贡为孔子守丧三年的意思。后来黄曾短暂为官,继以授徒传业终其一生。黄弘纲深得阳明心学精髓,认为治学就是一个诚字,反求诸己,凡事当在戒慎恐惧上用功。
所谓戒惧,就是心存敬畏,时时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庶几类之。趋利避害,好荣恶辱,求福避祸,乃人之常情,荀子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所以必不可以利害、荣辱、祸福为指引,而应该主一,止于至善。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黄弘纲理解,临事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时候应该戒惧,一个人的时候,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也不能受私欲的诱惑去做不该做的事,这是慎独的功夫。
事,实指公事,有事即涉及他人、社会的所作所为,无事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王阳明说,无事时,一个人所思所想固然只有自己知道,有事时,一个人所思所想仍然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戒惧和慎独其实是一个功夫。治学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如果因为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你才去用功,那就难免虚伪。比如,大家都知道捐款是善事,你就拼命在捐款上表现自己,让别人称赞你是善人,这就是作伪。心存助人之心,才是真正的善举。所以,大学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私底下贪赃枉法、唯利是图,积累了巨额财富,然后在镁光灯下,举出大额支票,儒家所不齿。
所以,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是“诚”的萌芽,这时后的念头,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都是真实的,只要起念是对的,接下来自然是对的,如果起念就是错的,那么就会越错越远。这就是王与霸、义与利、诚与伪、善与恶的界限。这就是“立诚”的功夫,是一切学问的源头。
古人修身立诚的功夫都是这样,没有场合之分,没有时间之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诚字。如果再把诚分成戒惧和慎独两种功夫,难免支离破碎,失去了根本,也容易陷入佛家断灭禅定之途。
黄弘纲追问:难道就没有没有念头的时候?
王阳明说,戒惧本身就是一种念头,戒惧这种念头一刻也不能丢。只要戒惧之心稍失,轻则犯糊涂,重则误入歧途。从早到晚,无论男女老少,除非没有知觉,否则不可能没有念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