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说给自己听》
喜欢三毛很久了,作为一个“九零”后,别的孩子的青春多是由郭敬明陪伴着走过来的,而我的青春却是由三毛一路陪伴走过。那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女子,贯穿了我的整个青葱岁月,见证了我的所有青春故事,过去,她陪我慢慢长大,未来,她也将陪我慢慢变老。
我最开始爱上三毛的并不是她的文字,而是她的容貌。有一次,我无意间在报亭翻阅一本杂志时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女子温婉优雅、清丽可人、低头浅笑,眉宇间带着一丝忧愁,那惊鸿一瞥的美让我瞬间心动。我随即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攒了许久的零花钱买下了那本杂志,一口气读完了那篇文章,这才知道照片上的女子名叫“三毛”,是台湾的知名作家。从此,我便不顾一切地爱上了那个叫三毛的在风中流浪的女子。
流浪者形象的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的第一本三毛的书,它也是三毛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读初中,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幻想着周游世界,有着许多不切实际地的梦想,爱文艺,喜欢小清新,作为一名文艺女青年,三毛自然就是我心中唯一的女神。
长大后,我依然没能去周游世界,所以三毛的文字愈加成为一种寄托,而我对三毛的热爱与崇敬有增无减,随着时光流转反而更加浓烈。
学生时代的三毛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一中产阶级之家,三毛早慧,3岁时自己做主将本名“陈懋平”中的“懋”字略去,改为“陈平”。她5岁半就在看《红楼梦》。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是她看的第一本书,她后来为自己取笔名“三毛”也是因为此书。张乐平曾说过,三毛的几分孩子气像极了他笔下的“三毛”。
三毛天生爱自由,她上中学时,因数学不好而受到老师的体罚,老师体罚学生在当时的台湾很常见,别的学生都默默忍受,而三毛却坚决抗争,不愿再去上学,她厌恶一切循规蹈矩的事情,她是那样的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
三毛因体罚得了自闭症,曾试图切腹自杀,幸而被及时发现而无恙。好在三毛的父母都是旧式知识分子,学识渊博、极有修养,通情达理、颇为开明民主,对这个情感细腻的女儿宽松体贴,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所以在爱中成长起来的三毛纯真而善良,比别人更懂爱。
三毛个性率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绝不按世俗走她的人生。她曾对她的大姐陈田心说:“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她常说姐姐不够勇敢,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总是活在别人期望的角色里。
她说:我不是,我要做我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三毛退学后开始跟着画家顾福生学画,她学画的天分非常高,随手画花、兔子都很生动,深受老师好评,如果她后来不去写作,她可能会成为一位十分优秀的画家。三毛从小作文就写得很好,感情流露在笔尖,十分自然流畅。顾福生对三毛的影响很大,他治好了她的自闭症,因为他,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她为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Echo”,意为“一个回声。希腊神话中,恋着水仙花又不能告诉她的那个山泽女神的名字。”
三毛的经典形象1967年,三毛选择远赴西班牙留学,只是因为她听到一张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于是憧憬着西班牙的小房子、毛驴和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并盼望着在那里生活下去。在马德里,她遇到了荷西,她一生中的最爱。
1970年,三毛返回台湾,与一个德国教师订婚,然而在结婚前一天晚上,德国教师心脏病突发而死。上天跟她开了个玩笑,绝望的三毛服药自杀,被抢救过来后,她决定离开台湾这个伤心之地,再次回到西班牙。
六年过去了,荷西还在原地等她,他对三毛说他此生只爱两件事,一件是潜水,另一件是爱三毛。三毛答应了荷西的求婚,1973年,他们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结婚。
沙漠是三毛的另一个情人,她遁入撒哈拉只是因为偶然在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撒哈拉沙漠的报道,她在心底认定漫漫无垠的沙漠是她前世的乡愁。荷西毅然放弃了他的海洋,陪着三毛远赴她的沙漠,他给了她一个家,用六年等待换她现实安稳。
失去荷西后,三毛万念俱灰三毛身上的标签无非是:叛逆、浪漫、流浪、洒脱、自在、传奇。三毛本身,即是一个传奇。她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想像三毛那样自由自在地流浪,可惜我没她勇敢。
她一生追求自由,满怀真诚,她敏感而多情,柔弱却坚强。三毛爱笑,爱大自然,也爱生活, 她心里满满的全装的是爱, 她用文字诉说着烟火红尘的爱恨情仇。她在《哭泣的骆驼》中写道: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惜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
我听过三毛生前留下的录音,典型的台湾女生的声音,甜美而温柔。
有人说三毛不是美女,我倒觉得三毛是作家中少见的美人儿,她身材高挑,五官精致,长发飘飘,或中分、或扎麻花辫,她爱齐整,爱打扮,天生爱美,白衬衣总是洁白无瑕,她经常穿着漂亮的波西米亚大花裙,起风的时候,裙子随风扬起,她走路有风,像一只风筝,随时准备起飞或者降落,她的装扮一度引领台湾时尚潮流,成为经典,总之,她身上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
中年的三毛三毛的文字如三毛的人一样,天真烂漫,率真洒脱。三毛是个追爱的女子,她跟着风走上最长的路途,一路走,一路爱,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1979年,荷西因潜水意外死亡。噩耗传来,三毛险些晕倒。
荷西走后,三毛回到台湾,决定结束14年的流浪生活。但是失去了荷西的三毛仿佛被抽空了,她意欲寻死。
她对母亲说:“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过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
万水千山她已走遍,人间烟火她已看尽,此生无憾。
陈家信仰基督教,三毛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中年后她开始信佛,所以她将生死看得很淡。
她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
三毛的好友琼瑶苦口婆心地劝说她打消自杀的念头,三毛因此写了《送你一匹马》来回报琼瑶的恩情。
事实上,没有人能救她,因为一切都只在于她的内心。正如她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三毛成名后,原来随心所欲的写作成了她的负担,她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她变得烟不离手,她愈加憔悴。
1990年,三毛编写了《滚滚红尘》的剧本,电影荣获金马奖八项大奖,女主角林青霞凭借此片荣登“影后”宝座,导演严浩因此成名,唯独三毛一人入围了编剧奖,却未或奖。三毛的母亲说“三毛是以生命在写剧本”,三毛的失落不言而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台北荣总医院里用一条丝袜自缢在浴厕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8岁。
她解脱了,死亡对于她而言或许不是结束,而是走向另外一片自由沙漠的开始。
她走了,她是为爱而生,也终将为爱而死。
痛失三毛,爱她的人悲痛欲绝。我出生时,她已逝去七年,与我并无交集,而我后来看到她的文字、照片和传记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爱她,敬她,更心疼她。
关于三毛的爱情与自杀,议论纷纷,猜测不断,三毛听不到了,她也不想听,我相信她已在另外一个世界找到她的爱人,继续着她的爱与传奇。
三毛画像,我初中时的彩铅画。如今,整整25年过去了,北非的那片撒哈拉沙漠依旧灿如当年,可是,那个为它写故事的人,却再也找不到了。
怀念三毛,在每一个起风的日子里。
网友评论
不过 三毛 我看的还是少
愿她还做原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