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与择善固执
观点争鸣和道德批评既有关系又有区别。但不仅很多自由人士和专家学者分不清楚,不少儒生也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动辄混扯一通,或者将观点争鸣转变成谦德表演,将思想讨论转移为道德批判乃至人身攻击。
例如,圣人会不会犯错误,圣经有没有错误,圣人圣经值不值得崇拜信仰,儒生应不应该崇拜信仰之;文化体系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别,对于政治、制度有没有决定性;儒家文化是否最高,应不应该独尊,独尊儒术会不会导致极权主义;儒术与马术西术、儒政马政西政有何区别,马学儒化、儒马并立是否可能;大同理想是否空想,大同与共产是否相同,王道是否是实现大同的唯一道路……
诸如此类都是文化、政治大问题,值得广大学者儒者认真讨论。对诸如此类问题,东海观点鲜明,已通过数百万字的书籍文章布告江湖。如果未尝关注思考,就认真关注思考之;如果有异议,欢迎公开直言。观点不同,完全可以求同辩异。辩异就是论理,思想讨论,理义争鸣。在思想舆论市场上,道理最大。别人如何我不管,东海的一贯态度是,唯理是从,谁有理我就听谁的。
观点不同,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任何方式的压服都是耍流氓。权力、财力、暴力的压服固然下流,其它方式如交情、谦德的软性施压也非高尚。观点不同又不能相互说服,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同存异,先存放着,付诸天下后世公论。
论理的时候不好好论理,不去争取驳倒对方,却时时祭起谦卦,指责对方不谦,撇开问题针对人身,这成了不少学者的通病。那样做,自欺乎,欺人乎,欺天乎?那样做,不仅无聊无趣无礼,本身就是虚骄狂妄的表现。仿佛悖论:从倡导和表演谦德开始,却暴露了自己不谦无礼自高自大的实质,表象和本质完全相反。
不仅此也,谦虚甚至可以充当怯懦和卑鄙的遮羞布。五四知识分子面对极权主义谦卑无比也,谦乎卑乎。具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眼光者,可以发现很多人事很有趣。
君子既从善如流也择善固执,包括择真理、正义而固执。言论希望有过,那就应该公开承认,过而改之;思想观点无误,那就应该坚持到底,虽千万人吾往矣。既不向权势屈服,也不拿正法做人情。维护思想自由和尊严,是文化人最大的道德。
文化人的思想要对广大读者学者负责,对人类历史负责,对良知负责,不能苟同苟异,不能用来逢迎任何人,不能用于交换个人利益和其它任何东西。是好政府好政治家及好朋友,对文化人的思想自由和尊严都应有基本的尊重。
显而易见,这种固执和冥顽不灵、顽固不化、怙恶不悛性质大异。另外,虚怀若谷和自轻自贱,自尊自信和自高自大,儒家信仰和宗教信仰等等,都是形似实异的。一般人分不清楚没关系,儒生应有清楚分辨的慧眼。2019-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