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乌镇不可不吃羊肉面。这道理跟去广东不可不吃汕头牛肉一样,究其于不可复制的产业链,在别的地方是吃不到那样的滋味了。
嘉兴的湖羊是有名的,有着这一代水土培育出来的特有的清新和软糯。要烧出那种风味,必须要用灶头大火,这又是在城市里的我们吃不到的了。灶头的火烧的旺,同一盘青菜,在乡下吃到的要比家里做的好吃。因为青菜是菜地里现摘的,火是灶头的旺火。更好得一点,是炖肉的时候,火灭了还有炭火的余温去煨。烧炭火的柴也有讲究,《料理仙姬》里面苍井优饰演的店主坚持要用稻草烧米饭,因为稻草比柴火易控制,能将米饭与水的比例控制到完美。用来烧乌镇羊肉的柴则是用乡下已经枯黄的桑树,劈成长条,火中会散发出桑树特有的清香。做法也和别地不同,将瓦缸架在灶台上,然后把斩得大小均匀的大块羊肉用秋收后晒干的稻草一块块细致地扎起,再依次放入缸中码齐。羊肉的叠法也很讲究,肉块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水汽蒸发,把膻味带走。待汤水开始沸腾,撇沫,加料酒,香料,冰糖,葱姜、老抽。为去除羊肉特有的膻味,有的还会放进整个大萝卜和甘蔗梢头。煮的过程中不用锅盖,上面放一竹制的蒸架然后找重物压着,用文火慢慢炖煮一夜。《仙姬》里面阿仙对食物原料和传统做法的坚持被指责为落后于时代,不过在今天,这种传统和执着却是现代人极为珍视的。
作为一个绝对的面食爱好者,兰州牛肉面、台湾牛肉面、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都是在我心目中排名前十的,三餐都吃面也是没有问题。记得小时候爸爸第一次带我到乌镇吃羊肉面,因为太好吃了,我吃完了自己这碗便把他的也都吃完了。哎,这么好吃的面绝对不容浪费最后一滴汤啊。
“不被时间与社会束缚,幸福地寻求饱肚时,那一瞬间,他可以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所打扰,无需介怀的大快朵颐,这种孤高的行为,正可谓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这个熟悉的开场白来自《孤独的美食家》,为了寻求这种现代人的最佳治愈,我又来到乌镇。
因为赶着看戏,没吃晚饭,晚上十点多,从剧院出来,穿行于曲折的游廊和石板小路,路边白天排着长队的小吃店面都已经黑灯关门了。只有前面的羊肉面店还亮着灯,远远地,就闻到一阵纯正的羊肉香,仍有稀稀落落的客人进进出出。走进店内,有几位喝米酒的客人,但都是人手一碗羊肉面。想到要吃心情就很好,我们也要了两晚羊肉面。等候期间,听到后桌两位长发的艺术家从莎士比亚谈到中国艺术的未来,并且讨论得严肃认真,好吧,这在11月份中外大戏连连上演的乌镇不足为奇啦。
店面的装修仍旧是古朴温馨,河边的露天桌子早已收摊,加上天气凉飕飕的,必须得坐在里面才暖和。黄色的灯光、墙壁上那个红方块纸写的羊、不禁让人回想起小时候的春节。
一碗冒着热气的面上来了,浅浅的汤头没有盖过面,羊肉是撕成小块的羊腿肉,汤汁是精心熬制的高汤。据懂吃的人说,上午10点左右是吃红烧羊肉的最佳时间,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文火炖制,此时羊肉酥烂、汤汁浓稠,最为入味。吃面先喝汤,吃台湾牛肉面得加牛油、兰州牛肉面得加油泼辣子,通常都是半勺下去,蛮碗皆香。不过喝了一口羊肉面的汤,觉得实在不忍再加什么,多一分酸甜辣咸都会破坏这当前的鲜香滋味。
正吃着,忽听见后面一个正在点面的客人说,帮我多放点汤,我喜欢喝这个汤。心里便觉得是同道中人。面条软硬适中,羊肉细腻浓郁,一碗下肚,消除了转了三趟地铁和两辆当地公交行程四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嗯,还是蛮值的嘛。
趁兴而往,尽兴而归。
第二天下楼吃早餐,随机挑了一间店。点的还是羊肉面,不过店主是不大经心的,面汤也不是高汤,羊肉倒也炖的烂熟,但是这样的食材却这样做真是有点浪费。只为果腹,匆匆吃完。
为了吃到更好吃的牛肉面,中午又去吃了常丰街的南花桥羊肉面馆,这家面店也比较有名。
店门口有在斩羊肉的师傅。
由于不在景区内,价格比书生羊肉面便宜一半,羊肉的量也明显多出很多。
唯一不足是汤头略甜,估计是熬汤的时候放了甘蔗。嗳,仍是好吃到想哭啊……
其实藏书羊肉也非常有名,只是这次赶不及,只能等到下次了。
最后,当一晚香酥的羊肉面出锅后放在你面前,一定要趁热吃,羊肉面可不会像姑娘一样等你,别辜负了这眼前的美食。
网友评论
冬至的时候,真的好希望有羊肉汤。
看了孤独的菠萝,饭量蹭蹭蹭就长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