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头条真文化
读知彌 | 独特的“电报故事”

读知彌 | 独特的“电报故事”

作者: 眺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00:42 被阅读0次

在智能手机普遍性人手一部,坐机电话都仅存在于办公室的今天,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早年的“发电报”了吧?

知彌先生这幅绘作《往来一万三千里》倒是让我想起了那“发电报”的岁月。不过,我们还是先来欣赏一下知彌先生写的极为有趣的早年的“发电报故事”:

“为了省钱,一般同学就是发‘爸,钱’这两个字。我则不至于这么冷漠——从前我发电报,都是先婉转问候一句:‘爸,可好?’然后再进入正题:‘方便时可汇些钱。’”

这样一个“发电报的故事”,我觉得是会让人想起许过往的事情的。那个年月,也就是40多年前,离开家乡在外地上学读书的学子,在手头没钱的时候,向家里要钱,最快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打电报”了,为了省钱,也多是计算字数而咬文嚼字了。我是否也打过电报而向家里要钱呢?现在是记不清楚了,但肯定是有过的。特别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的队友想家了,就让家里人发个电报,便于请假批假,甚至因此还闹出了笑话——前后两次是“母病故,速归”的电文,终于让队领导看出了破绽。

电报消失了,微信的功能发达、强大了,这是最为典型的时代巨变。但我想,无论怎样变化,那时代性的温馨故事都该有所记忆的。今天,应该充分发挥手机的功能,记忆我们在新时代的新故事。

“往来一万三千里”,知彌先生这个绘作题名,是出自宋代陆游的词作《渔家傲 • 寄仲高》的。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作的全文: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我想,于这首词是无须细解的,单是反复诵读之,那种思念故乡、怀想亲人的浓情厚谊即充溢心胸了!尤其“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将思家之情和人生感怀的深切表达得至为浓烈。由此,我们再去欣赏知彌先生这幅绘作,就是于简单中有非凡的不简单之情怀情思了。

回想逝去的书信电报等人生情感的传递载体,人生一世哪里是简单呢?人生情感又何以是今日手机、微信那样便捷而简单化呢?


相关文章

  • 读知彌 | 独特的“电报故事”

    在智能手机普遍性人手一部,坐机电话都仅存在于办公室的今天,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早年的“发电报”了吧? 知彌先生这幅绘...

  • 读知彌 | 新世纪初年的旅俄之行

    读知彌先生这幅《食野之苹》绘作,不仅让我了解了其所讲的“鹿茸故事”,也让我细心阅读了《诗经 • 小雅 • 鹿鸣》和...

  • 读知彌 | “吃了么?”

    面对知彌先生这幅画作《饿了么》,我就来写一篇《“吃了么?”》。 “饿了么?”除非特殊生活状态下还会互问,温饱富裕后...

  • 读知彌 | 魂牵梦绕的具象

    如果给魂牵梦绕一个具象,在我,那就是炊烟了。我想,与我同一年代的60后也是“同一律”而不会反对的。 现在,居城池楼...

  • 读知彌 | 自带的干粮

    炊烟,最是故乡图景中的典型形象。让人忆想绵绵。 故乡的炊烟中,定会有烙饼的味道。让人回味念念。 所以,我认为知彌先...

  • 读知彌 | 知心的“画”

    《趁热》这幅画作,是让我想起很多的…… 童年时,回到奶奶家,吃饭时,奶奶总是说:“趁热吃!”大伯也是这句话:“趁热...

  • 读知彌 | “神笔”与“心曲”

    “一直想要一支‘神笔’。画什么,什么就能成真。” “只不过,倘若真有这么一支神笔——我大概还是最想让心电图,重新再...

  • 读知彌 | 不再旁骛其他?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有两个多月时间了,“宅”在家中,“心慧者安”了么?学会了没有“心慧者安”? 这是我今天再读再思知...

  • 读知彌 | 虚心,不大容易

    纳凉取暖,在“人间事”中,都是季节性的为大。今天如此,过去亦如此。 知彌先生绘著《虚室》,即取意象于冬季的采暖物—...

  • 读知彌 | 深切情思的追忆

    《桃李不言》是为知彌先生“父子之情”的第四幅绘作,也是《我的父亲母亲》这一篇章和整个《君自故乡来》一书的最后一幅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知彌 | 独特的“电报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nh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