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儒释道传统文化
【南怀瑾老师】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南怀瑾老师】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20:12 被阅读0次

    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本文摘录自 《孟子与离娄》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

    这里一个高潮来了,也是孟子看尽了各国的王、侯、将、相各式人等所作的结论。在文字上,这段书非常明白,不必多作解释。

    孟子是说,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八九不离十地了解他了,因为眼神非常清楚地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大家都知道,傲慢的人和人谈话时,他的眼睛总是向上看;而眼睛老是往下看的人,往往是在打鬼主意。当小偷的人,走在路上,眼睛就斜向两边瞟,心中在想:什么东西可以偷?这是由眼神观人的几个简单原则,一般人大致都懂的。所以最能反映人的思想状态的就是眼神,想逃也逃不掉的。当然,详细地说也不容易,眼睛大,大到什么程度?小,又小到什么程度?眼神亮的,又亮到什么程度?有些人没有眼神,但是,没有眼神的也可能是第一等的好相,那叫做“神不外露”,他心中是喜是怒都看不出来。这样的人,更难捉摸。总之,眼神对于看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非常重要。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当然,现在戴眼镜的人那么多,把眼睛罩了起来,要透过一层玻璃来看,就更难看得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孟子为什么突然在这里挂起“哲学看相”的招牌,谈起相法来了?这是很妙的事。

    孟子一路下来谈的都是大道理,在这里他为什么说到眼神的事情?而且说得蛮有道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我国有一部道书《阴符经》,是道家一本很古老的经典。其中有两句话:“机在目,机在心”,人类精神思想的关键就在眼睛。当然总的开关、枢纽是在心。

    大自然的现象,阳气旺的时候就是晴天,日月光明普照大地;如果阴气重,则是阴雨,而日月都昏暗了。在人的身上,不论善念、恶念,只要他心里念头一动,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他的眼神中就显露出来了。如果是个大的好念头,他的眼神特别好,特别清明;如果心里有鬼主意、歪念头,那么他的眼神就呈现出黯浊闪烁的现象。

    我常对年轻朋友们提到两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广益知识,增加人生经验;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交万个友”。朋友交多了以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个性、品德、性向等,不必做心理测验,一望而知。眼神的确与心理、思想有极密切的关系,再配合看相的原则,就很清楚了。看相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只是人类一种生活的体验,根据此一长远累积的经验,对于一个人的过去,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都可以从形貌、举止、神态上看得清清楚楚。

    还有,在诊断疾病上也可以了解人的心态。现在生病了,花钱到医院去检查,还要经过几天,用许多仪器、药物,以物理的、化学的各种方法检查才查得出来。我们过去不是这样,我国古代的医学,只要把个脉,再看看人的眼睛,对五脏六腑中何处有疾病,立刻就诊断得出来。至于古代的兽医就更妙了,拉着牛、马的耳朵一看,就知道生了什么病。这是我国过去的医学,现在是否有人能够这样诊断就不知道了。不过已经有耳诊,从病人的耳朵上诊断出疾病来。

    眼神的确有许多作用,这也就是所谓“机在目,机在心”。

    孟子的这一段话,当然是他学生记载下来的,是实在的。至于他为什么讲这一段话,我们无法考据,只能推理研究,估计他是有所感而发的,大概不是对齐宣王说的,也不是对梁惠王说的,可能是对梁惠王的儿子说的。在《梁惠王》上章中就有记载,当梁惠王死后,他的儿子梁襄王上台,孟子只好离开魏国了。因为他看了梁襄王后,出来曾经对人说过一句话:“望之不似人君”,看他的样子不像一个国家领导人。至于如何不像呢?大概孟子看了他的相,认为他的眼神不够。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孟子在这里说到看相、看一个人的眼神的道理,我们可以借用佛家禅宗的道理再做一点发挥。禅宗有一个术语“见地”,所谓见地,前面我们曾经引用过元人的两句诗:“世事正须高着眼,宦情不厌少低头”。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事情,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有头脑、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被现实所困。因为透过现实可以看到未来,透过一点而看到整体。这就是人世间应有的“见地”——“世事正须高着眼”。

    下一句诗“宦情不厌少低头”,对于正在求学的青年人来说,暂时没有必要;如果将来到社会上做事,尤其是做官,则不妨参考参考。不过,做事、做官太讲骨气的话,甚至桀骜不驯,那就不太好了,有时候需要稍稍低头时,不妨稍稍低头,只要不是做坏事,没有关系,自然可以受益。

    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清朝统治中国,有他的一套办法。当时各省的行政首长称为巡抚,只能管行政,不得管军事;管理军事的,则是军门提督。而这文武两位首长,也一定一个是汉人,另一个是满人。如果要调动部队用兵时,必须要两个人会同签署盖印,以收到相互制衡的效果;同时也牵制地方将领,不能造反。

    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为国家招兵、练兵、作战,处处要钱,但是筹饷、调兵在当时那种制度之下,处处受牵制,弄得非常为难。后来曾国藩他们终于成功了,其中关键所在就是一个年轻的胡林翼,器量大、有见地,发挥了作用,克服了困难。

    当时湖广的总督是一个满人,姓官名文。有一次,官文的一个姨太太做寿。在清朝的官场中,姨太太本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位,但这一个做生日的姨太太是官文所宠爱的。这一天大家只知道总督府中有个姨太太做寿,可不知道是第几位姨太太的生日。但总督以下的大小官员,都坐轿子到总督府拜寿了。

    据说,曾国藩觉得大家都去了,自己不去也不好,于是也坐轿子去了。到了总督府一问,乃是排行第五的一个年轻小姑娘生日,曾国藩心想,何必去献这个媚,于是上轿走了。在他正要离开的时候,刚好胡林翼也来了。在当时,胡林翼的地位高于曾国藩、左宗棠,他们都还要靠胡林翼栽培。

    于是胡林翼问,前面那顶轿子到了门口又不进去,到底是谁?下面的人告诉他,是曾国藩。胡林翼听了以后,连声赞好,说这是读书人,有气节,不低头。

    可是胡林翼自己问到是官文的五姨太做生日,仍然递上名片,要进去拜寿。那时的阶级观念非常重,这一来,那位五姨太太听说胡林翼如此大官要来向自己拜寿,当然高兴得很,简直是受宠若惊;但顾于礼法,一再恳辞,不敢承当,而胡林翼更是要当面行礼。拜寿之后,官文的五姨太太万分感谢,问胡林翼可不可以第二天去回拜,见见胡林翼的老太太。胡也就爽快地答应,说:“好好!夫人请明天移莲驾来舍下”,请她明天去看胡太夫人。他也不管她是第几姨太太,干脆就称起夫人来了。

    胡林翼回去后,就对母亲说明,请老太太帮一个忙。胡老太太也很高明,第二天官文这位五姨太来回拜时,老太太对她表现得十分体恤、疼爱。这位小女人就对胡老太太说:“我出身很苦啊!不知道您老人家肯不肯认我做干女儿”,老太太当然立刻认下了这个干女儿。

    从此以后好了,胡林翼要调兵就调兵;甚至请调兵的公文还没有到达总督府,五姨太太就已经在催促官文:“胡大哥要你出兵,你还拖拖拉拉不出兵啊”。要钱当然就给钱,这就叫做“宦情不厌少低头”。做官有时候是要低头的,像曾国藩那样翘头翘脑,事情可就难办了,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只好找胡林翼。胡要他去找那位干妹妹五姨太,红包一送,就行了。

    但是胡林翼的目的并不是为私,而是为国家天下。如果为私就糟了,为国家天下则无话可说。这就是“世事正须高着眼,宦情不厌少低头”。

    年轻人如果将来说孟子,可也不要说得太过了,太过了也不行,要恰到好处,那眼睛就得放亮一点,这也就是孟子说到眼神而引申出来的结论。读下面的《孟子》,也要眼睛放亮一点,才能够一节一节地连贯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kf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