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简书文萃沉思的鱼
《汉书》研读442:儒林传(一)

《汉书》研读442:儒林传(一)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06:34 被阅读0次

   

          儒林传(一)

圣人孔子

古代的儒生,博学研读《六艺》文章。《六艺》是王教的典籍,是先圣用来明天道、正人伦,达到天下大治的成功法则。周朝王道衰落,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时期则彻底崩坏,礼乐征伐都出自于各诸侯,衰落二百多年后孔子兴起。

孔子知道圣德遭遇末世,知道自己的言行不被采纳,大道不再施行,他叹息说:“凤鸟不到,河不出图,我看还是算了吧!”“周文王去世了,文章之事不存在了吧。”

孔子随后向诸侯应聘,用来答礼行义。孔子西入周都,南至楚国,受惊于匡地,在陈国遭遇困境,先后拜谒了七十多位君主。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道肉味;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开始订正礼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遍观古今典籍篇章,最后称赞说:“真是太伟大了,尧作为国君!上天最大,只有帝尧能效法上天。他的成就是多么的宏大,他的礼乐文章是多么的美妙啊!”他又说道:“周朝继承二代,说起文章隆盛,我认同周朝。”

于是孔子从《尧典》开始整理《尚书》,称颂乐则取法于《韶舞》,著述《诗经》则以《周南》为首篇。连接周朝礼仪,借助于鲁国《春秋》,列举鲁国十二公的行事,用文武之道作为大规,成为统一王道大法,到鲁哀公俘获获麟那年为止。

大概孔子在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阅读遍数太多而多次弄断了串连竹简的皮带,孔子为之作传。这都是圣王之事,以确立先王的教化,所以才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去世后,他其中有名的七十多名弟子四散游落到各诸侯国,大的做到诸侯的师傅卿相,小的成为士大夫的幕僚,有的则隐居起来。所以子路在卫国,子张在陈国,澹台子羽在楚国,子夏在西河,子贡最后到了齐国。至于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等人,他们都是受业于子夏这些人,作为诸侯之师。

那时只有魏文侯喜欢儒学,儒学在秦始皇时期遭到摧残。天下的诸侯们忙于争战,懦术自然受到排斥,只有齐鲁之地的儒学没有废弃。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孟子、荀卿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凭借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焚烧诗书,坑杀术士,六艺从此残缺不全。陈胜起兵称王后,鲁地的很多儒生特意带上孔子的礼器前往归附陈胜。孔甲被封为陈胜的博士,最后和陈胜一起死掉了。陈涉起于普通百姓,他只是驱使一群被征调戍边的军卒,本身就是乌合之众,他一个多月就自称张楚王,不到半年就被灭掉,他的事业规模实际上是很微小浅薄的,但是那些缙绅先生们却甘愿带着孔子的礼器前去委身为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秦朝焚烧了儒生们事业根本的书籍,他们积累的怨恨在陈胜那儿得到了发泄。

刘邦杀掉项羽后,派兵包围了鲁城,鲁城中的儒生们依然还在讲诵研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圣人教化的遗风、喜欢礼乐的国家吗?

于是儒生们又获得了重新学习研究其经艺的机会,讲习大射和乡饮等礼仪。叔孙通制作了汉朝礼仪,凭借这个做到太常,跟随他的诸生弟子一起参与的,都被选入朝为官,于是儒学一下子繁荣兴盛起来。但那时国家还有干戈刀兵,朝廷的主要精力用于平定四海,所以没有时间来兴办学校研究儒学这些事情。汉惠帝和吕后时期,受到朝廷重用的都是靠武力起家的有功之臣。汉文帝时期略微起用了儒生,但汉文帝喜欢的是刑名之说。汉景帝更不喜欢使用儒生,窦太后则喜欢黄老之学,所以很多博士官职只是备皇帝待诏咨询的,徒有其名,儒生中没有人受到特别重用。

汉朝建议后,淄川人田生讲述《周易》,济南人伏生讲述《尚书》;至于讲述《诗经》的,在鲁国有申培公,在齐国有辕固生,在燕国有韩太傅;讲述《礼经》的,则有鲁国人高堂生;讲述《春秋》的,在齐国有胡毋生,在赵国有董仲舒。窦太后去世后,武安君田蚡担任丞相,罢黜黄老之学,刑名百家之言,延请文学儒生达到数百人,公孙弘凭借研究《春秋》担任丞相,同时封侯,天下的儒家学士随后蔚然成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孙弘曾经担任学官,他担心儒学得不到宣扬,就对汉武帝请示说:“丞相御史奏请陛下:您曾经下诏旨说:‘大概治理百姓就用礼,倡导风俗要用乐。婚姻是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现在礼废乐崩,朕我感觉很忧虑。所以要大力延请天下方正博闻之士,让他们都能进入朝廷做事。首先下令礼官要努力劝学,研究讲述兴礼,作为天下人之先。太常商议研究一下,给博士们配置弟子,看看如何推崇乡里教化,以扩大贤良之才从政之路。’我们谨和太常孔臧、博士平等人商议说:听说三代有道,乡里有教,夏朝叫做校,殷朝叫做序,周朝叫做庠。他们劝人为善,要让他们在朝廷显名;对于作恶之徒,要加以刑罚,所以教化才能施行下去。建立首善要从京师开始,由内及外。现在陛下昭显明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奖励贤良,威服四方,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本源。古代的政治教化不成体系,礼仪很不完备,请示借助原来的官职来再次复兴礼教。为博士们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徭役劳役。让太常从百姓中选择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子弟,补充为博士弟子。各郡、国、县、道、邑中喜欢文学,并且尊敬长者,严守政教,乡邻友善,出入言行不违背日常伦理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国相进行举荐,经过认真考察后确定合格的,应就好和上面那些人一起送到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对于这些人,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能通晓一种经书以上的,补缺为文学掌故;其中成绩突出的可以任命为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一旦发现有出类拔萃的,可以直接向上报告。对那些不学习才能低下、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直接取消其学习资格,并且对举荐他们的不称职官吏进行相应惩罚。臣等谨慎地领会诏书律令的意思,这是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雅正,训辞深厚,恩施大美。下面的小官吏们知识浅薄,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无法明明白白地把陛下的诏旨广布天下。而治礼、掌故之职,一直由精通经学礼仪的人担当,他们升迁很慢造成了人才积压。特此请示,选择官职在二百石以上的,或者官吏中百石但精通一种经书的,直接补缺为左右内史、大行卒史;一百石已下的,补缺为郡太守卒史:各内地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优先使用诵读经书多的,如果确实不足,要选用掌故补缺两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缺郡国属吏,以便使人员齐备。请示把以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它仍然依照律令执行。”

汉武帝批复说:“准奏。”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都出现了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

汉昭帝时期,朝廷举荐贤良文学,增加博士的弟子员额达到一百人,汉宣帝末年又增加了几倍。汉元帝喜好儒学,能精通一经的都免除赋税。几年后,国家用度不足,更改设定员额为一千人,郡国中设置《五经》一百石卒史。汉成帝末年,有人说,孔子作为普通百姓,却教养徒弟三千人,现在天子太学中的弟子太少了,于是就增加太学中的弟子员额为三千人。一年以后,又恢复了旧制。汉平帝时期王莽秉持朝政,增加元士的儿子像弟子一样受业,不计算在定员数中,每年课甲科四十人担任郎中,乙科二十人担任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增补为文学掌故。

公孙弘

黄其军

        作于2022年2月25日(古历壬寅年一月廿五)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扬雄传(六)

扬雄传(五)

扬雄传(四)

扬雄传(三)

扬雄传(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书》研读442:儒林传(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ob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