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品诗词印象万卷好书读书会三笑集
万卷好书156:苏东坡说,美是可以穿透时光的

万卷好书156:苏东坡说,美是可以穿透时光的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06:57 被阅读98次

《美的历程》系列10:韵外之致

文/杜豆豆


1

上节我们讲盛唐时,讲到一个特有意思的想象。就是颜真卿、杜甫和韩愈这三个大家,其实活着的时候都不是很有名气。反而是死了之后,到了北宋,一下子被推崇备至,火了又火。

为什么颜、杜、韩会在身后有这么一个火箭式大飞跃呢?

这就得说说北宋赵家的发家史了。中晚唐时,天下大乱。五代十国,出了个北周将领赵匡胤,来了个“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从此赵宋王朝算是把这乱成一锅粥的天下给稳住了。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赵匡胤一上台,惧怕武官造反,干脆把文官提上高位,来了个传世三戒,其中之一就是“不杀士大夫”。从此,白衣卿相主政,文人墨客的地位迅速上升。

宋太祖自己是造反起的家,当然怕别人造他的反,又是“杯酒释兵权”,又是忠臣教育的。这北宋几朝的文人士大夫,比如欧阳修、苏东坡,也都懂太祖的心思,吹捧了不少忠国忠君的文人榜样。颜真卿、杜甫和韩愈就是典型的受益者。

不过,这重文轻武,提倡文化的苗头,还要回溯到中唐说起。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并没有一下子就衰败,国家还是繁荣昌盛的。虽然文艺界已经没有了初盛唐的豪气迸发,但却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灿烂图景。

2

就拿诗歌来说吧,有大历十才子,有韦应物,有柳宗元、韩愈,有李贺,有白居易、元稹,有贾岛、卢仝,还有李商隐、杜牧,有温庭筠、许浑,千人千面,名家辈出。

胡应麟的《诗薮》就曾评价说:“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 ,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

他赞誉韩愈的鸿伟、柳宗元的精工、刘禹锡的雄奇、白居易的浩博、杜牧的俊爽、温庭筠的藻绮、李商隐的精深、许浑的整密,说他们都是晚唐文人中响当当的厉害角色。

诗坛盛况空前,散文也不例外。韩愈、柳宗元固然为后世景仰,当时流行的却是元稹和白居易,两人的散文可称得上是“万口传诵”。就连李商隐这一拨儿擅长的传统骈体四六,也同样是大放异彩。

书法上,颜真卿的真书日臻成熟,还有柳公权的楷书,李阳冰的篆书,也各有特征。

绘画亦然。人物、牛马、花鸟、山水,种类细化,出现了韩幹、韩滉、张萱、周昉等专业艺术家。你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那些贵族仕女,盛装柔丽、轻纱薄罗,悠闲奢华的姿态,可不就是中唐上流社会艺术风尚的真实写照么?

《簪花仕女图》

中唐上承盛唐,下启宋朝,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灿烂时代。它的美学风格,可以说是潇洒风流中流露着丝丝感伤忧郁的婉约之美。

3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文人的骨子里。你看他们,风格各异,趣味不同,但有个共识就是,文章不是私事儿,是国之大事。

白居易就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不是单单写给自己娱乐的,是要为应和当时的天下大事而写的,诗歌也应该是反映社会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即便是风流潇洒的杜牧,也同样力赞楚辞离骚“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钟嵘、韩愈等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这固然有点道理,但不免过于狭隘化。因为文艺一旦成了伦理政治的工具,就可能被歪曲了。你看白居易自己,倒是写了不少讽喻诗,可哪一首都没有他的《长恨歌》流传的广。

《长恨歌》

而且,这些整天大唱“文以载道”“诗以采风”赞歌的士大夫们,自身就潜藏着内在的矛盾。

他们企望“天王圣明”,自己能“兼济天下”,可现实却常常是事与愿违,充满了尔虞我诈、官场倾轧,逼得他们不得不“独善其身”。

你看看柳宗元诗文中的愤激和超脱,韦应物的闲适和萧瑟,更有那高喊周孔道统的韩愈,现实中却完全是贪财好色的更一套。这大概也是中唐的特色之一吧。

4

中唐文艺的内在矛盾分化开来,就走成了两条路。一条是“为伦理政治服务的理学文艺观”,还有一条则是对现实世俗的无尽感叹。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天牛织女星。”

这些新词丽句,捕捉的是更为细腻的感受。“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如果说,战国秦汉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征服,魏晋六朝艺术是人的风神思辨的反映,盛唐艺术是人的意气和功业,那么中唐两宋艺术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纤细柔媚的花间体,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已经开始从意气风发转向退缩萧瑟,逐渐向词过渡。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词的流行,让中晚唐文人士大夫的时代心理找到了归宿。

词境,通过长短句,细致生动地将心情意绪传达出来。

晏几道的“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柳永的“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花轻如梦,雨细如愁,唯美得让人醉。

柳永《雨霖铃》

这种“词境”,体现在美学上,就是对韵味的追求。

司空图的《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谈过这种审美风貌和意境,强调要“神与物游”、“思与境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从此,也就成了美学的中心。

5

苏轼正好是这一时期文艺思潮的典型代表。

苏轼是诗文书画皆能的文艺全能王,历来被文人们所粉。其实,他的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而词的数量也并不多,至于画,更是见不到什么真迹。可他的名气却如此巨大,成了美学史上的标杆,道理为何呢?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的典型就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理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苏轼《赤壁赋》

苏轼是正统的,甚至有些迂腐气,他忠君爱国、抱负满怀。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潇洒风流的另一面,也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关键。他的一生从未真正退隐归田,但他的诗文表达出的人生空漠感却比阮籍、陶潜的隐退更为深重。因为,苏轼的感叹不是对社会的退避,而是对人生的根本怀疑。当官不爽,不当就是了;可对人生,你是无法逃避的。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对人生的自我意识是少年的喟叹,那么到了苏轼的诗文,便是成年人的沉重感伤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他根本没有“江海寄余生”。他逃不出人世的大罗网。

他寄于佛学禅宗,羡慕陶潜,谈世事,作玄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追求的美,是一种自然韵味,一种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一种透彻了的哲理高度。理想是美的,他却并未真的如陶潜般归田种地。

他在散文《方山子传》里说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这样任侠居山的“异人”生活,才是他所向往的。

不过,他这种深埋的出世解脱意念,惹得眼光敏锐的后人朱熹、王船山很不喜欢,觉得他这种态度,简直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然而,理学坚守者们再不喜欢,也不妨碍他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的流传,以致于他成了元画元曲和明中叶和清代的浪漫主义的先驱。这才是苏轼在美学上的深远意义。

美,是可以穿透时光的。

美,是可以穿透时光的。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卷好书156:苏东坡说,美是可以穿透时光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ha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