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一剑千古名

作者: 83edfb42cd1c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10:35 被阅读513次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

    初中时,课本里,就有“三家分晋”的故事。它是指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并以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提起晋国,我们会想起“春秋五霸”的第二任霸主晋文公,会想起它称霸一百多年历史的赫赫威名。可以这样说,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晋国史。

    后期的晋国,被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国君被逐渐架空。由于六卿之间矛盾升级,范氏、中行氏被先后诛灭,土地被韩赵魏智四家瓜分了事。这剩余的四家之中,数智氏最为强大。智氏的掌门人智伯,是一个贪得无厌、刚愎自用之人。他不满足于四家并存的格局,想要一家做大。于是采用蚕食鲸吞、近乎抢掠的方式,向韩、魏、赵索要土地。问韩要,韩怕,给;问魏要,魏怕,给;问赵要,赵不怕,就是不给!

    碰了一鼻子灰的智伯火了,于是挟晋出公以令韩魏,三家一起发兵,由智伯率领,一起攻打赵氏。

    此时,赵氏的掌舵者,名为赵无恤,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之所以不给智伯土地,一是因为他和智伯之间,早已结怨至深;二是对智伯的用意洞若观火:如果这次给了,下次呢,下下次呢,羊入虎口,欲壑难填,简直是无底黑洞。他不愿听从智伯的摆布。

    之前攻打郑国时,智伯让赵襄子先冲锋陷阵,很明显,是想让他做炮灰。而机智的赵襄子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先出兵。智伯火气冲天的骂道:“你长这么丑,又这么胆怯懦弱,你老爹怎么会让你做继承人?”再一次讨伐郑国时,在一次酒宴上,不怀好意的智伯带着三分醉意,向赵襄子灌酒,遭拒。愤怒的智伯,竟将盛满酒的酒杯扔到赵襄子脸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如此凌辱,谁都会怒气冲天,何况他还是赵襄子。但即使恨得再牙痒痒,作为一个城府极深的政治谋略家,赵襄子也会伺机而动。他知道,智氏太过于强大,还不是撕破脸皮的时候。硬碰硬的话,对自己不利,必须忍辱负重。待找准智伯的致命弱点后,再一击致命。

    而此时,战火已经燃起,双方都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一方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看起来无比强大的智伯;另一方是弱小的、清醒的赵襄子。仅仅智伯一家,就让他难以抵抗,更不用说还有韩魏二军助阵了。众寡悬殊之下,赵襄子率军退保城防坚固、兵甲弓弩齐备、民心所向的晋阳(今山西太原)。

    很快,智伯率领的三家人马,里三层外三层,把晋阳城围得铁桶一般。边围边打,边打边围。这一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是一年两年。

    城外的智伯,定要杀赵襄子而后快,然后灭其族、分其地;城内的赵襄子,绝不退让半步。就是死,也不会投降!

    说起智伯这个人,也算是个人物。他不仅仪表堂堂、四肢发达、功夫很好,而且多才多艺、能言善辩、有杀伐决断之果敢。继承了智氏家业,立下累累战功,建立赫赫之名。但智伯有致命的缺陷——有才无德。他不仅贪得无厌,刚愎自用,而且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不纳忠言,独断专行。

    久攻晋阳城不下,智伯急了。在一次查看地形时,看到了城东北的那条正直雨季的滔滔汾水,突然急中生智。水?对,水!水淹晋阳城!

    很快,晋阳成了汪洋泽国,灶头被淹了,房子被淹了,城墙也被淹到只剩六尺高,做个饭都要“悬釜而炊”,就是把锅高高悬起来做饭。不仅如此,城里粮食也早没了,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什么叫做“易子而食”?就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而是相互交换着吃对方的孩子,以求活下去!惨!

    有一个成语,叫做“千钧一发”,此时正适合晋阳;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天无绝人之路”,同样适合晋阳!

    万分危急之际,赵襄子的门客张孟谈出马了。他趁着波光粼粼的夜色,先后偷偷见了韩康子与魏桓子,对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本就犹豫的两家,知道智伯除赵之后下一个会对他们下手,如果不联起手来,自己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要做就要快,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二天夜里,正在做美梦的智伯,真是做梦也想不到,韩魏竟然反水,联合赵襄子打自己!赵襄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先引大水灌了智伯兵营,再和韩康子、魏桓子三路合围,灭了智伯全军。智伯本人连同他的家口二百余,全部被杀!他的土地被三家瓜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灭了智氏整个家族还不解恨,三分其地还不过瘾,赵襄子还让人割下智伯的头颅,用漆漆好,把它做成了自己喝酒的饮器甚至小便的溺器!

    赵襄子的这些举动,也许是一报还一报,让他一雪前耻,但也彻底惹怒了一个人。这个人先是做范氏(晋国六卿之一)的家臣,后来又给中行氏(六卿之一)做家臣,又不知因何缘故转而做了智伯的家臣,他便是豫让。

    智伯见到豫让后,一番言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仅重用他,尊重他,而且与他的关系很是不一般。正是“良鸟择树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历经范氏、中行氏冷落的豫让,见到智伯如此以国士对待自己,心顿时热的不得了。心想:“智伯以国士对我,我也要以国士回报智伯。”

    我们不清楚,当旧主范氏、中行氏被灭,当他们两家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智伯占领后,豫让是怎么想的;也不知当智伯觊觎赵韩魏三家并索要三家的土地时、当智伯率韩魏攻打赵国时,豫让都做了些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是,豫让跟随范氏,范氏被灭了;跟随中行氏,中行氏被灭了;跟随智氏,智伯也被灭了。从这个角度看,豫让似乎就是一个扫把星,跟谁谁倒霉。

    智伯被灭,覆巢之下无完卵,豫让逃了,逃到了山中。他之所以逃,是因为他想留着这条命,发誓为智伯报仇!

    是的,报仇。智伯是有诸多无德处,但智伯对他豫让,那是真没话说。赵襄子不仅灭了主人全家,竟还把主人的头颅做成酒器甚至溺器!作为智伯的家臣,豫让感到奇耻大辱,感到尊严被极端践踏!

    是的,报仇。智伯不仅对他豫让好,更是懂他豫让的心。正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生不能为主人报仇,活着有愧于心,死了也无颜面对主人。

    但是,报仇是个技术活,特别是向老成机智的赵襄子报仇时。如果一味的冲动,恐怕还没靠近他身边时,他手下如狼似虎的保镖们,就把自己拿下了。

    但只要去想,办法总会有的,何况豫让也不是省油的灯。想了又想,豫让决定伪装自己。他更改了自己的姓名,伪装成受过刑的人,怀揣着匕首,想方设法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以伺机刺杀赵襄子。

    有道是人有三急。赵襄子一次准备如厕,快到厕所时,总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第八感觉告诉他,似乎有什么事要发生。为安全起见,他让卫士拿下所有维修工并一个个搜查。结果,豫让怀中锋利的匕首被搜出。

    当赵襄子询问他是谁、并为何要怀揣匕首时,豫让边挣扎边直言不讳道:“我是来为智伯报仇的!被你捉到,要杀便杀,其余的不必多问!”说完,就闭目不再言。

    这边赵襄子还没发话呢,侍卫早忍不住了,要一刀了事,结果豫让。赵襄子摆摆手,又看了看豫让说:“他是义士,我只要小心一些,谨慎的回避就是了。更何况智伯的家族都被灭了,连继承人都没了,他的家臣想要替主人报仇,可见是天下的贤士啊!放了他吧!”

    豫让看赵襄子没有杀自己的意思,不仅没领情,反而高声喊道:“如果放了我,我下次还会找你报仇的!”赵无恤微笑着说:“好啊,欢迎你再次过来做客。放人!”

    豫让果然没有食言。由于自己的相貌,赵襄子已经认得,他便以一种极端悲壮的自残方式,为刺杀赵襄子铺路。

    豫让先是把漆涂在身上脸上,使皮肤脸部腐烂,像张了一个个癞疮,恶臭难闻;再是吞下炭火灼烧自己,使声音嘶哑不堪;再穿得破破烂烂,上街乞讨。焦急的妻子满大街找他,当从他身边走过时,也认不出了。他还向妻子乞讨要钱,妻子也没听出来。这让豫让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连一起生活多年的妻子都没认出,赵襄子就更认不出了吧!

    没想到,豫让的好友辨认出了他,但仍是不可思议地问:“你真是豫让吗?”

    豫让沙哑地回答:“是我......”

    看到豫让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朋友无比心痛、并流着眼泪说:“以你的才能,如果投奔赵襄子,他一定会亲近你、重用你。到时候你再干你想干的事,不是更容易吗?你又何必这么糟蹋自己。如此以来,你想杀赵襄子,不就更难了吗?”

    豫让依然沙哑地答道:“如果我投身于赵襄子,他就是我的新主人了。投身与他,又要杀掉他,就是心怀二心,就是对主人不忠。我豫让绝不会这样做......”顿了一顿,又低沉地说道,“我也知道,把自己弄成这样,要杀赵襄子的确非常困难,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我很心安。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我还要让天下后世那些‘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的人,感到羞愧,感到汗颜。”

    看来,豫让真准备鱼死网破,与赵襄子同归于尽了。从豫让的话里,我们能读出他的志向,如果能称之为志向的话,那便是以死得轰轰烈烈的方式千古留名。

    豫让一心只想为主子报仇。他不是能飞天遁地的武林高手,不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他以把自己的躯体为代价,就是要出其不意,攻杀赵襄子。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的行走路线。一天,让豫让等了很久的赵襄子,终于要现身了。他埋伏于一座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这一刻,豫让等了很久了。虽然他事前多次蹲过点,并做了自认为最周密的准备。但最后时刻将要到来时,他还是手心出汗了。

    当赵襄子骑着高头大马,刚刚到了桥上,坐骑突然受惊并嘶鸣。敏锐的赵襄子,顿时感受到了异样,于是对前呼后拥的侍卫说:“恐怕豫让就在桥下吧?”

    侍卫蜂拥下桥,的确捉到了一个手拿利剑、腰怀利刃之的无比丑陋之人,但他们都不认识。押到桥上后,赵襄子又叫身边之人问他名姓。豫让大叫道:“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我就是豫让!”众人大惊,独赵襄子显得平静。平静的背后,却是一道道寒光般的逼问:“你不是曾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而你不想着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偏偏咬着我不放?”

    豫让哼了一声,说道:“我侍奉范氏、中行氏时,他们把我当一般人对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也想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听后,不知几分真几分假的喟然叹息一番,接着说道:“我说豫让先生啊,你为智伯而三番五次杀我,已经名声在外了;而我也赦免过你,已经对得住你了。这次不能再给你机会了。”

    豫让自知生还无望,便又说道:“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埋没人的美名。以前您饶恕过我,天下的臣民,都在传颂你的大度贤明。今天的事,我死而无怨,但死而有憾!因为我生不能为主人报仇,死后难以到地下面对主人。临死之前,我请求能得到您的衣裳,用我的剑刺几下,就达到我的报仇意愿了。如此以来,就算死,我也没有什么憾恨了。当然,我知道我的想法有些天真,但我还是要说出我心中的话。”

    赵襄子的手下,又是一片叫嚷声,说豫让死到临头,竟然还想击打主人的衣裳,真是荒唐可笑!而赵襄子本人,却是非常赞赏豫让侠义之举的样子。仅仅是击打自己的衣服而已,这有什么?“来人,把我的衣裳拿过去,递给豫让!”

    豫让接过赵襄子的衣裳,抛到一颗树枝之上。然后拔出宝剑,多次跳起击刺它,并仰天大呼:“我豫让终于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随即伏剑自杀。

    后记:

    作为刺客,豫让无疑是失败的,但他忠贞不二的意志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敬业精神,是让人敬佩的。也许他就没考虑那么多,主子智伯对他好,懂他的心,他就要义无反顾的去报答,哪怕是用自己的命。

    豫让死了。但死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精神没有死。从空间上讲,豫让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与侠义,很快传遍了燕赵大地,很多人为他伤心悲泣;后世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豫让当做刺客列入传记,让他千古流芳。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除了豫让之外,更有刺秦王的荆轲。他们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那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卓绝勇气,那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侠义品格,无不让人心向往之。

    为纪念豫让,为感怀豫让的一片赤胆忠心,后人在相传豫让刺杀赵襄子的地方(河北邢台市或太原西南),各建立了一座豫让桥(也叫赤桥)。前者为石板桥,是邢台闻名四方的名胜之一。可惜的是,在抗战期间,被连天的炮火毁坏。就连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靖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的基石。太原的豫让桥,主材料为砂石砌筑,桥上有勾栏围护,桥下晋水长流。此桥至今保存完好。

    当慕名豫让的忠义之人或不得意的文人雅士们,来到豫让桥边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感慨一番,以发幽思怀古之情。

    明初张孟兼有诗云:

    豫让桥边杨柳树,春至年年青一度。行人但见柳青青,不问当时豫让名。斯人已往竟千载,遗事不随尘世改。断碑零落野苔深,谁识孤臣不二心。豫让桥,路千里,桥下滔滔东逝水。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应羞愧死。

    清初李孚青有诗云: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以二人为代表的诗人、学者或政客们,纷纷表达了对豫让的赞美,以及对当下物是人非、人心不古的感叹。但千人千面,有讴歌,就会有质疑甚至批评。唐代周昙有诗“中行智伯思何异,国士终期国势酬。”意思是说,试想一下,范氏、中行氏与智伯之间,有多少差别呢?豫让先后跟随三个主子,因为前两位对自己一般,就觉得死活都无所谓;而智伯对自己以国士对待,就要为之赴汤蹈火。看来,所谓的“义”字,不过如此啊!

    而明代的大儒方孝孺就更加直白了:“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方孝孺想表达的是,如果豫让真是国士,他就应该劝谏智伯,不要那么贪得无厌、刚愎自用,如果劝不了,也应该为之献计筹谋。而把性命捐给一个已亡人,怎么配当国士呢?真是此时,彼一时,后来建文帝朱允炆兵败,朱棣称帝,他不一样“捐躯于既败者”了吗?还被诛了九族!可见,很多人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总是“旁观者清”;而在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又是“当局者迷”了。

    作为一个同样慕名豫让的后来人,我也想去看看豫让桥,去身亲感受一番那远古的绝响。

    最后,以明末清初学者计东的诗做结吧:

    秋尽蓬山惨不骄,流泉夹岸夕阳遥。伤心国士酬恩地,瘦马单衫豫让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豫让:一剑千古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ki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