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周风云国学文化经典
东周风云 郑国篇01 郑庄公——最初的霸主

东周风云 郑国篇01 郑庄公——最初的霸主

作者: e2a1bb8751ae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2:57 被阅读2次

年轻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郑国历史并不像在西周初年便已封邦建国的齐、鲁、宋、卫等那样悠久,它的始封国君王子友是周厉王的庶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二十二年,(鲁懿公九年),公元前806年,王子友受封郑邑(今陕西华县)。他治理郑邑三十三年,深得民心,周幽王任他为司徒。王子友使王幾百姓和睦团结,深得黄河、洛水一带百姓的爱戴。王子友担任司徒一年后,周幽王宠幸褒姒,王室的政事多有荒废,有些诸侯开始背叛周朝。王子友便请教太史伯:“现在天子昏庸,王室出现变故,我如何才能免于死难呢?”太史伯回答:“恐怕只有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区可以居住。那一带接近虢国、鄫国,这两国的国君贪财好利,不得民心。您现在位居司徒,大权在握,百姓也爱戴您,您如果向他们请求居住在那里,他们肯定会割让土地给您。如果您真能在那里安居,那么虢、鄫的百姓早晚归附于您。”王子友听从了建议,带着家财和部族向东迁移到洛水东部,虢国、鄫国果然割让了十个城邑。于是凭着这十个城邑,王子友建立了郑国。仅仅两年后,犬戎起兵攻入镐京,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下,王子友也于此时殉难。郑国人为王子友上谥号为“桓”,故史书称其为郑桓公。后郑人拥立郑桓公之子公子掘突继任国君,是为郑武公。

郑国地图

       郑武公元年,公元前770年(鲁孝公二十六年),郑武公与晋文侯、卫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是为东周之始。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驾有功,把虎牢关以东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他,命其担任卿士。郑武公延续了父亲定下的东扩计划,利用周王卿士的身份,花了四年时间先后攻灭了周边的虢国、邰国等小国。把国都从位于陕西的郑邑迁到今天的河南,建都“新郑”。

       郑武公十年(鲁惠公九年),公元前760年,武公迎娶申国公主为夫人,是为武姜。武姜的长子出生时,因为脚先出来,害得武姜差点难产而死,于是便给长子取名为“寤生”,即逆生,武姜也因此不喜欢这个长子。后来生小儿子公子段时是顺产,武姜很喜爱这个儿子,由此埋下了后来动乱的祸根。公元前744年,郑武公二十七年(鲁惠公二十五年),武公生病,武姜趁机请求把公子段立为太子。武公不愿破坏礼制废长立幼,坚决不允。同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

周、郑世系

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刚刚即位,武姜便为自己偏爱的小儿子段讨要制邑作为封地。庄公深知制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倘若弟弟真的怀有二心,在那里割据自守,则自己万难攻取,便对母亲道:“制邑,地势险峻,关系到国家安全。而且虢叔就死在那里,也不吉利。母亲换个地方吧,换个地方寡人一定惟命是从。”于是武姜便要了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大城京邑作为小儿子的封地。这次庄公同意了,因为尽管京邑土地广阔、经济发达,但四周平坦,无险可守,所以尽管在那里拥兵叛乱,也不足为患。公子段便从此居住在京邑,因此史书又称其为京城太叔。

制邑(虎牢关)与京邑

       公子段到了京邑后,开始修缮城墙,训练兵马。郑国执政卿祭足对此深感不安,向庄公汇报道:“凡是国家里的城邑,城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祸患。按照先王的规定,大城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则不超过九分之一。如今京邑的城墙违反规制,比国都还要大。如果放任不管,将来您一定会受害。”庄公假意敷衍道:“母亲要这么做,我又能怎么办呢?”祭足又劝道:“老夫人宠爱公子段,为他讨要好处什么时候才会满足?不如尽早打算,别让祸患滋生蔓延,一旦蔓延扩散开来,再要图谋应对,就难上加难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庄公这时才认真地对祭足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您就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公子段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城邑违背中央而听命于自己。郑庄公的叔叔公子吕再次劝谏庄公:“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国家怎么能忍受两个政权共存,您打算怎么办?要是打算让位给段,那我们臣子就到京城去侍奉他;要是不打算让位,就当机立断铲除他,不要让国内百姓生了异心。”庄公却不紧不慢地说:“不必了,他会自作自受的。”公子段把那两块土地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地一直库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再次劝谏:“差不多可以动手了把?土地广阔了,人心就要归附他了。”庄公却呵呵冷笑:“不接受国君的命令,不友爱恭敬兄长,土地扩展得越快,瓦解倒台得也月快。耐下心来,在等一等。”

       公子段一看兄长并没有采取行动,认为他仍蒙在鼓里,便开始明目张胆地修缮城池、囤积粮草,制造衣甲武器,训练步卒车兵。并且,暗中联系了母亲武姜,让她在偷袭国都的时候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岂料,公子段这些小动作郑庄公全都看在眼里。之所以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就是要他把祸闯大,大到造反叛乱,这样庄公才能一战而定,彻底铲除公子段的势力。试想,如果公子段的罪过不够大,不足以杀死或者流放,有武姜这个太夫人处处庇护,他总会死灰复燃。倘若这样,必将战乱不断,内耗不止,对郑国绝无好处。

       当公子段定下出兵之日,也即是他失败之时。郑庄公二十二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先下手为强,命令叔叔公子吕率领战车二百辆攻打京邑。京邑的百姓也不愿支持公子段叛乱,于是公子段兵败如山倒,狼狈地从京邑突围,逃往鄢地。庄公没有给这个弟弟喘息之机,又挥师鄢地,打算一网打尽。五月二十三日,公子段迫不得已,出奔共国,他在郑国的势力被彻底铲除。《春秋》把此事记载为“郑伯克段于鄢”。庄公没有尽到兄长教育、引导弟弟的责任,公子段也没有尽到弟弟恭敬友爱哥哥的本分,所以不称“兄弟”,而好似两个国君相互征伐,所以称为“克”。

       庄公放逐了弟弟,和母亲也算撕破了脸皮,于是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没过多久,庄公就后悔了。颍考叔当时担任颍谷守将,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借献礼之名求见庄公。庄公赏赐他用膳,他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庄公看了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一向是小人供养,她吃过我供奉的所有食物,但还没尝过国君的肉羹。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给老母尝尝。”庄公听了,不觉伤心起来,感慨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偏偏没有。”颍考叔听了,故意装作不解,问国君是什么意思。庄公说明原委,表示已经后悔。颍考叔听了回答道:“这有什么可值得您忧虑的?假如挖掘地道直至见到泉水,您与老妇人在地道中相见,又有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庄公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命令颍考叔修筑地道事宜,母子二人在地道中见面,最终修复母子关系,和好如初。当时的君子门评论道:“颍考叔称得上是个至纯的孝子了,他敬爱自己的母亲,把敬爱之心推己及人,推广到国君郑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郑庄公掘地见母

      《东周列国志》也把郑庄公刻画成一个卑鄙小人,一位腹黑的国君。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我倒认为郑庄公是一个忠孝两全的明君。他的忠,忠于国,是大忠;他的孝,孝于祖,是大孝。如果郑庄公没有彻底铲除怀有二心的弟弟,也许会陷入连年的内乱,让处于四战之地的郑国被周边大国有机可乘;也许会像晋国一样,大宗小宗分疆裂土,最终小宗吞并大宗。无论那样,受苦受难的是郑国百姓,如果郑国被吞并,郑国的宗庙也将断绝祭祀。庄公选择了忠于国家,孝于祖先,而把恶评留给了史书,这才是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和气量。也正是如此,郑庄公最终开创了自己的霸业,成为春秋时期最初的霸主,虽然,这个霸主前面,要加个“小”字。

中原诸国的争衡

       当初,郑庄公从父亲郑武公那里承袭了周王卿士的职位,而周平王不愿专任郑庄公,打算把王室的政权分出一部分交给自己宠信的虢公忌父。周平王的分权行为导致了郑庄公的不满,便向王室质问。郑国两代君主都对王室有功,周平王不敢得罪,便对此事拒不承认。为表明心迹,还与郑国互换人质,周王子狐被派到郑国,郑国这边,则派出了庄公的长子公子忽去到周作为人质。然而,所谓“信不由衷,质无益也”,郑庄公二十四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宜臼驾崩,太子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周人把王室的政权全部交给了虢公忌父,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郑庄公。当年四月,郑庄公派遣执政卿祭足带领军队割取了王幾属地温邑的小麦;秋天,又把成周的谷子收割得一干二净。周、郑从此交恶。八月,宋穆公去世。临死前,宋穆公感念兄长让位于自己,便把国君传于兄长的儿子,即宋殇公。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夺位,便打发他到郑国居住。宋国要求郑国交出公子冯,未果,宋国也对郑国怀恨在心。

       次年,卫国发生内乱,公子州吁弑杀了兄长卫桓公,自立为君。他唯恐国人不服,便想与诸侯联络,并耀武于国外,以转移国内舆论,安定自己的君位。于是怂恿宋国,又联络了陈、蔡两国共同起兵伐郑,把郑国都城的东门包围,耀武扬威了五天而后撤离,但郑国没什么实际的损失。同年秋天,四国再次起兵伐郑,这次也向鲁国发出了邀请。鲁隐公不愿与郑国开战,最终在公子羽父的执意要求下才带兵出征。这次,五国联军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都城的谷子后各自撤兵回国。

       郑庄公吃了亏怎能不报,转年即入侵卫国牧地。卫国人带领南燕国的军队迎战。郑庄公派遣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军主力在南燕军前驻扎,以吸引敌军注意,而派遣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子忽与公子突偷偷从制地出兵,偷袭南燕军队的后方。南燕国集中防御正面的敌人,却没有提防后方制地的军队,前后夹击被打得大败。九月,宋国劫掠邾国的土地,邾国人向郑国告急。郑庄公趁此机会率领周天子的军队攻打宋国,攻入宋都外城。郑庄公伐卫攻宋,一方面报了去年东门之役的仇恨,另一方面,宋、卫是郑国在中原主要的敌人,此两番战役,也打出了郑国的霸气。

       此时,郑庄公虽然屡战屡胜,但并非穷兵黩武。与宋国的战事一了结,便积极向鲁国、陈国寻求和平。虽然鲁国大夫公子羽父曾与宋、卫一道伐郑,但国君鲁隐公并不愿与郑国兵戎相见,便欣然应允结盟修好。陈国则迷信宋、卫的力量,拒不与郑国结好。看来暴力才是与陈国沟通的预言,于是郑庄公出兵陈国,把陈国打得大败。吃了苦头的陈桓公这才知道郑国不好惹,只得派人向郑国求和,还把公主嫁给了公子忽。

       郑、宋、卫三国战争频繁,齐僖公看不下去,便撮合三国放下旧怨,结盟修好。于是在郑庄公二十九年(鲁隐公八年)秋,三国在温地会盟。谁知,盟誓口血未干,郑庄公便借宋殇公“不供王职”的罪名,以周王卿士的身份讨伐宋国。宋国之前已经与鲁国有了嫌隙,这次郑国入侵干脆没有通知鲁国,鲁隐公一怒之下与宋国断绝了来往。郑庄公则趁鲁、宋绝交的时机拉拢鲁国以及鲁国的同盟齐国,三国在中丘会盟,然后挥师伐宋。郑国夺取了宋国的郜、防两座城邑,当人情送给了鲁国以讨好亲近。宋国也不甘心失败,会合了卫、蔡两国攻打郑国,却因为三国内部不和而被郑国打得全军覆没。

       后来,郑国又攻克许国,打败息国,并多次对宋用兵,把宋国打得不堪其累,于是便发生了华督弑杀宋殇公的内乱。此时鲁隐公也被刺杀,郑庄公便会合刚即位的鲁桓公以及齐僖公、陈桓公,谋划平定宋国内乱。然而各国都收受了宋相华督的贿赂,此事便不了了之。此时,南方的楚国逐渐强大,首领熊通僭越称王,开始扩张领土,觊觎中原。郑、蔡距楚最近,两国深感畏惧,便在邓地会盟,商讨应对楚国。

盛极而衰

       自从郑庄公二十四年周桓王把王政交给虢公忌父开始,周、郑关系日渐疏远,郑庄公三十七年(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干脆剥夺了郑庄公卿士的权力,郑庄公也怨恨周桓王,从此不再朝觐。当年秋天,周桓王便率领虢、蔡、卫、陈四国军队向郑国兴师问罪。周桓王御驾亲征,自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蔡、卫二国军队为右军;周公黑肩率领陈国军队为左军。郑国这边也不敢怠慢,公子突建议兵分两路分别抵御桓王的左右二军,并先攻打陈国军队。因为陈国刚刚发生了公子佗之乱,士兵没有战斗的勇气,先攻击他们,他们必定会败逃。周王的中军看到左军溃败必定军心大乱;蔡、卫两国人心不齐,一旦受到冲击必定争先逃跑。左右两军溃败,接下来便合兵一处,集中攻打周桓王的中军,便可以取得胜利。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便派遣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右军方阵,祭足率领左军方阵,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跟随庄公,摆设鱼丽之阵,在繻葛与周军展开战斗。战斗的经过果然如公子突所预料,蔡、卫、陈的军队先后溃逃,郑国左右二军夹攻周王中军。周军大败,郑将祝聃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并请求追击周军,而郑庄公阻止了他,说道:“君子不希望过分地占人上风,更何况欺侮天子!如果能侥幸挽救自己,使我的国家免于灭亡,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鸣金收兵,不再追击败退的军队。当天晚上,郑庄公还派遣祭足前去慰问周桓王,并问候天子的群臣。可见虽然周王室衰弱,但此时德行犹在,周礼尚存,即便强如郑国,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过分欺凌周王。

周、郑繻葛之战示意图

       转年夏天,北方的戎人南下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搬请救兵。郑国派太子忽领兵救援齐国,于六月大败戎军,生擒了戎军的两个主帅,斩杀了三百首级献给齐国。齐僖公大喜,对这位郑国的太子十分中意。在此之前,齐僖公便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儿文姜嫁给他,而那时郑国已与陈国联姻,太子忽已经迎娶了陈国的公主,如果文姜再嫁,也不能称为正妻,以后必然会与齐国产生矛盾;并且这位文姜公主名声也不甚好,未出嫁前便于兄长太子诸儿通奸。太子忽便辞谢了齐僖公,说:“人人都有各自与之相配的妻子,齐国是大国,齐国的公主并非适合我的配偶。《诗经》说‘自求多福’,配偶这件事还是依靠我自己,并不需要大国干涉。”如今太子忽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旧事重提,而此时文姜已经嫁给鲁桓公,便又商量把其他女儿嫁给他,太子忽又坚决推辞。人们问及其中原因,太子忽回答:“我没为齐国立什么功劳,尚且不敢娶齐国公主。如今由于君父的命令而援救齐国的危难,却迎娶了齐国的公主回去,这是以战争索取婚姻,人民们将会怎么议论我?”于是假托郑庄公的意思谢绝了。

       此时,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中原各国都派兵帮助齐国防守边境。齐僖公让自己的女婿鲁桓公安排赠送各国食物,鲁桓公按照各国爵位的大小而不是军功的多少确定次序,把此次战役立有大功的郑国排在后边。这让太子忽勃然大怒,回国后便告诉了郑庄公,郑庄公也对鲁国不满。四年后,即郑庄公四十二年(鲁桓公十年),郑国起兵报复。此时,齐国虽然与鲁国联姻,但因为世仇纪国的原因,齐僖公与鲁桓公闹翻,便乘机相应郑国,还拉上自己另一个女婿卫宣公共同出兵。郑、齐、卫三国在郎地与鲁国开战,大胜鲁军。三国也因此感情大增,于次年正月在恶曹结成同盟,郑国与此时达到了极盛。然而仅仅五个月后,郑庄公便与世长辞了,这一年,恰好是公元前701年,时间上的巧合似乎也在宣告着:郑国的时代结束了。

       郑庄公在位长达四十三年,郑国在他的治理下,凭借周王卿士“奉天子以令不臣”,一生当中击卫、伐宋、败燕、服陈、侵许、降息,于繻葛败周虢卫陈蔡联军,助齐国以御北戎,联齐卫以攻鲁,几乎成为了春秋时期中原最初的伯主,然而这一切都随着郑庄公的死去而灰飞烟灭。

       郑庄公死而国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周风云 郑国篇01 郑庄公——最初的霸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qu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