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领着4岁的女儿回家,碰上了一个卖烤红薯的,孩子闻着香味不想走了,缠着妈妈要吃。
想吃就买呗。妈妈就买了,顺手就开始剥皮,孩子这时候发话了:妈妈,妈妈,我来剥。
妈妈哪能同意啊:很热,你还小,别烫着。
我来剥吗,我来剥吗。
你看你小手多脏,弄上细菌会吃坏肚子的。妈妈一边说,一边把孩子伸过来的小手推开了。
不一会,妈妈剥好了:来,快吃吧。
孩子伸出小手把妈妈递过来的红薯一巴掌就扇到了地上,扭头跑了,留下妈妈在那里瞪大了眼睛发愣。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9220/0c20fbac6d4a67e3.jpg)
可以说,在剥红薯这件事上,妈妈该做的都做了。这种亲子之间的冲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极其常见,谁都遇到过,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今天我们着重说说尝试这件事。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是摁都摁不住的,从东摸摸西碰碰开始,到家里的各个角落、抽屉、衣柜,一直会向外扩展,只要他没见过、没动过的就都感兴趣。
那好奇心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尝试。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尝试中,由错误走向正确。
桑代克是“行为主义”学派,不关心人脑这个“黑箱”中发生了什么,但我们今天可以结合其他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分析尝试还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首先是价值感。我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我们会鼓励他把换下来的尿裤扔到垃圾桶(就是个游戏),当他晃晃悠悠拿着尿裤走到垃圾桶并最终扔进去的时候我们会鼓掌,这时候你看他的表情和眼神,是很开心的那种。往后当他再扔尿裤但我们没有鼓掌的时候还会侧过头来看我们,一脸的期待。一个成年人获得了价值感,可能笑,可能哭,甚至可能撕心裂肺的哭。但一个孩子获得了价值感,只能是会心的微笑。
等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种尝试还会让孩子有主控感。我想做一件事,然后就去做了,无论成功与否,这种我能做主的感觉都很爽。比如这个妈妈,表面看起来是怕孩子烫着,但这种能判断一个观念对错、能决定谁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我说了算的控制。
如果你说没体验过控制感,那你一定体验过失控感,比如老公过了你指定的时间才回家,甚至是没回家,你什么感觉?表面上是生气,愤怒,背后就是失控感在作祟。再比如这个妈妈,女儿一巴掌把红薯打翻在地,这就超出了她的控制,这就是失控。
价值感、主控感的累计就会让一个孩子自信。妈妈会剥红薯不会有价值感,不会感觉把一个红薯剥的干净有什么了不起,但一个4岁的孩子自己能剥红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会骑自行车的时候、会开车的时候,是不是很兴奋?可当我们把这些好消息告诉我们的前辈,他们只会觉得我们幼稚。
这些实际的成功会大大增强我们的自信——我挺厉害的,我是有能力的。
任何人的自信心都是从很小的时候,从很小的事做起,从一个一个很小的成功积累起来的。任何人,都离不开自信。
剥红薯,事儿很小,但攒多了,就不是小事儿了。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