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 印象中的喜宴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2-09-17 05:4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一期【乡村】

    如果提到乡村,一般会想到的词可能是宁静、恬适、空气清新、袅袅炊烟,但它也有欢乐、闹腾的时候。比如过年、结婚、乔迁、专门为70岁以上老人办的生日宴,其中又以喜宴最盛。

    今天我就说说我印象中的喜宴吧,因为现在已经很难在乡村里见到那种传统的结婚仪程以及邻里之间最朴素、真挚的感情了,基本都是大家一窝蜂的来到酒店,然后又四散消失,炫耀孩子和一些虚假的托词。

    当我还处在跟屁虫的年纪,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跟着爸爸妈妈或奶奶一起去吃喜酒。因为新奇,因为有趣,因为可以见到美美的新娘,因为可以拿回来金丝猴奶糖,因为可以疯、可以闹、可以暂时忘却小小的烦恼……

    若是本生产组的,那肯定都是沾亲带故的,没有亲也会攀上干亲,我家儿子给你做干儿子,他家女儿给我当干女儿。所以确定喜事日期之后,男性家长就会每家每户的去通知,诚挚邀请。

    一般提前一两天大家就会忙活起来,分配人到各家各户去借喜宴用具。基本一户人家只有一张红色油漆的八仙桌,四条分别可坐两人的长板凳,好过一些的人家就把长板凳也用红色油漆漆一下,贫困的就是原木的,这个倒不讲究。

    每当那几天,就会看到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弯着腰扛着一张张八仙桌在路上缓慢的走着,活像一只红色大乌龟。

    少时乡村的路都很窄,若迎面遇到,爱开玩笑的小媳妇们会故意表示错不开,好男不跟女斗,只得投降,绞尽脑汁的说着好话儿或者让占点便宜才肯罢休。

    有调皮的小孩儿或是故意拦着,或是迅速地跑到他们背后,然后摸根棍子往桌面上一敲,惹得男人们骂骂咧咧,而那些小孩儿早一溜烟跑掉了。

    借锅碗瓢盆,借茶杯茶具,最重要的是借人。那时的人们都是相互帮助,俗称换功夫,不付酬劳。请帮忙的时候也会说明请你家男主人去干嘛,请女主人去忙活什么,到喜期前一天就会用红纸张贴出来。

    负责煮饭的,烧菜的,切菜、摘菜、洗碗打杂的,端茶倒水的,散喜烟的,放鞭炮的,往外接人的……分工明确,且都是谁谁谁擅长什么就负责什么,能说会道的就当司仪,不像现在会到外面去请大厨或者其他专业人士。

    喜宴当天,鞭炮放个不停,每当重要亲戚过来时都要放一挂稍短的鞭炮,比如外公外婆家的、姑爷家的、太祖辈的人等等,然后由负责迎接的人迎到正堂就坐,好生招待。

    神奇的是奶奶婶子们一听到又放炮仗了,不用看是谁来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有时还会跟就不相信的我们打赌,结果总是让我们甘拜下风,也是佩服她们的经验和精锐的观察力。

    那时的一张桌子按规矩只能坐八个人,且每个位置都是安排好的,快到吃饭的时间会喊名字。关于这个,我还得到了大人们的由衷夸奖。

    一次只有我和奶奶去喝一场比较远一点地方的喜酒,我在人家喜账本上直接记的是自己的大名,可是谁会知道一个小屁孩的名字呢?人家吃饭的时候问某某某是谁,我说我!

    大家先是张大眼睛看着我,后又哄堂大笑,都夸我能干,说我不怯场。这对现在的小孩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可当时的孩子都是极为腼腆的,孩子和孩子之间会放得很开,而孩子在大人面前还是万般乖巧,不敢作声的。

    这一次经历让我的奶奶十分开心,以后走哪儿都带着我。回到家也被爸爸奖励了多一袋糖,随意的夸了一下,那是为数不多的爸爸曾给予的鼓励,一般爸爸对我都是打压式的,在他的嘴里总是别人的孩子好。

    桌上坐的八个人也很有讲究。上方两人为年老者或是辈分大的人,右边为首席,是重要客人或亲戚,左边二席坐的是陪客,下方两个是家里人,用来倒酒劝酒的,而现在的圆桌是坐10个人,且基本都是认识的人抱团,少点意思。

    要讲到最重要的接亲啦。男方会安排两位牵新(迎新娘的)的女性,两位掌烛的童女,她们的属相要与新人相配,牵新的人还必须是有儿有女的吉利人儿。

    婚礼当天,两位牵新的妇女和一位掌烛的童女要去新娘家接亲。前面会有一个挑着两个大箱子或是大篓子的人,里面装着给新娘的部分彩礼,他相当于一个引路的人,而且必须善于言语,是新郎家的代言人。

    本人属兔,也许是属相比较温和,所以多次被人聘请为掌烛的,相当于城市里的伴娘。乡村老式婚礼没有伴郎这一说,但有个类似功能的人物跟在新郎后边,一般是新郎弟弟或是表兄弟或未结过婚的发小。

    印象最深的是我去接我的小堂婶过门,为此爸爸还专门给我买了一件当时特别流行的双面都可穿的衣服,紫色的,我特别喜欢,穿了好几年。

    那时已有婚礼摄像,她家门前摆了好几瓶花,应该是仿真的,但我当时不知道,就凑近闻了闻。这个画面被摄影师捕捉到,我的侧脸依偎着花,露出小酒窝。

    后来被制成碟片,用影碟机播放,大家都夸我好看,那也是我第一次在电视画面上看到自己。

    当然新娘肯定是最漂亮的,那个时候乡下还没流行穿婚纱,一律穿比较喜庆的红色衣服。胸前别一朵红色的假花,化着浓浓的妆,现在肯定认为土极了,可当时就认为是最美的。

    每个小孩都会焦急的等待着新娘,就为一睹芳容,手上忙活的大人们亦如此,就怕错过了那新鲜的第一眼。

    新娘接回来后,掌烛的需要把喜主家堂屋已点好的蜡烛端到新娘新郎的洞房,其实我们家乡土话把掌烛的叫打亮的更加形象。然后稍事休整,小姑子进来倒茶,得给其准备红包。

    小姑子会准备两杯茶,一回苦二回甜。第一杯是茶,第二杯是糖水。

    接下来就是浓墨重彩的拜天地啦。司仪会说很多吉祥话,我只略微记得一些。比如一拜天地,万事如意;二拜祖先,天赐良缘;三拜高堂,喜气洋洋;夫妻对拜,恩恩爱爱,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拜完天地,喜宴正式开始。我少时是传统的十大碗:第一碗鱼,第二碗鸡,第三碗猪蹄,第四碗圆子,第五碗虾米汤,第六碗汆肉,第七碗黄豆,第八碗猪大肠,第九碗千张丝,第十碗扣肉。

    在这些菜一碗碗端上桌之前,会先摆上几道自家腌制小菜,腌辣椒、腌黄瓜、腌豇豆、腌萝卜之类,酒杯碗筷摆好人坐定后开席,长辈动筷之后晚辈才可随意吃。

    上述每道菜会有专门的几个人用红漆托盘一道一道的呈上来,第二道菜呈上来的时候第一道基本吃完。尽管烧菜的只是村里普通的婶子大妈,但当时觉得那可能就是顶级美味,不会嫌弃,不会浪费。

    当上至第四碗表圆圆满满的圆子时,司仪携带新郎新娘出来谢客,讲一套吉祥话:张灯结彩喜气生,各位宾朋一起请,良辰吉日多欢喜,新郎新娘上前一步敬个礼。

    一鞠躬,表示谢意;二鞠躬,欢天喜地;三鞠躬,桃园结义;再鞠躬,事事如意,各位宾朋请到位,热火朝天,喜酒喝个醉。完后新郎新娘到每桌敬酒,散烟,每桌客人也会同时站起来喝酒碰杯回礼。

    酒席上大家无权贵之分,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开着玩笑,聊着收成,因为往年喝喜酒一般都在冬月、腊月居多。

    有同辈的合适的人会特意留下来比拼酒量,其中也不乏勇敢的女性,会给那些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出其不意。那场面不输电视上的任何一场擂台赛,参与者与看官们都情绪高涨,等待一个水落石出。

    客人来得多的人家,一巡饭可能吃不完,还得二巡三巡。喝喜酒得积极,去迟了就好像落下什么一样。

    洞房花烛夜之前,得先喝圆房酒。喝圆房酒也很有讲究,在新郎新娘房里摆上一桌席,同样坐八个人。新郎新娘坐床沿,首席二席由两位牵新的两位掌烛的分开对坐,下方特别找两个童男作陪,用来陪酒倒酒的。

    菜与酒席上的菜大差不差,只是鸡是整的,鱼是两条,也有的会多加两道菜。小菜有腌韭菜,表地久天长;腌柿子,表事事如意;腌萝卜,表示多生孩子等等。

    吃饭之前先夹碗菜放好,每样挑一点,待之后新郎新娘吃。至少要喝十杯酒,每杯酒都有个劝酒辞。比如第一杯酒为“手提银壶喜气催,我敬新郎酒一杯,新郎喝了这杯酒,洞房花烛好光辉,”接下来一杯两杯三杯……

    我都记不清楚了,好像是从周朝说到三国说到现代,按历史来的。可能现在不这么说了,落伍了也不流行了。

    再就是闹洞房,一般也是同村相同年龄的,新郎的同学、好朋友之类的,据说在我父辈结婚的时候闹的比较凶,我们那时都说要讲究文明,随便戏谑一下新郎新娘便作罢。

    现在人们办喜事都是依着孩子们的时间,基本都在国家法定节假日,都在酒店办理,走一整套流程,方便简单,同样感动但只是缺乏了一些独特的人情味儿,传统礼仪渐渐消失,往事——只能回味。

    忽然想起儿时早早地换上新衣服,屁颠屁颠的跟在大人后面赶着去喝喜酒的模样;忽然想起三妈妈做新娘时梳着两个乌黑的大辫子迎面而来的模样;忽然想起我突然被某个大人一拍头说这是谁谁谁家的孩子吧,我回过头来一脸羞涩的模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 | 印象中的喜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ms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