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儿童观 2/4

作者: 三珏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16:20 被阅读24次

《道德经》中的“儿童”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这一章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在纷乱世道中保全自身与本性,“专气致柔”等句子,都是在说让我们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以最纯洁、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重险阻,感觉有点以柔克刚的意思。也就是老师说的现象:婴儿虽弱小,但没有人想要会伤害他。

可以看出,在道家思想中,由于“万物归一”,不分善恶,也许可以理解为“人之初,本无性”。对比儒家孟荀两方所持的“性本善”、“性本恶”,实在是更加精妙。

这一章中,婴儿的特点是致柔、无欲无我、内心纯粹。进一步理解为弱小、自我意识尚未发展甚至成熟。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这一章全文使用反语,通过对比圣人与平常人,侧面指出了得道之人的行为举止——独、昏昏、闷闷、顽且鄙……老子真正想说的是他独自一人守虚静、韬光养晦、与世无争。

文中说“婴之未孩”,“孩”意为笑,也就是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我们知道小孩儿一出生就会哭,笑是往后才有的技能,所以这里侧重于说婴儿本初之纯净。这一章中,婴儿的特点是单纯、不争,也就是没有功利之心,不好斗。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一章用了三段同样结构的语句,感觉逻辑感比较强,如图3。三个关键词是“婴儿”、“无极”和“朴”。”“复归”,所以这三个关键词也就象征“道”。“守其雌,为天下溪”,守雌,雌是雄的对立面,意为柔弱;“溪”,联想其他篇章中“洼则盈,敝则新”,可以看出“溪”是“虚”的结果,想“盈”就要虚静。“无极”需要“守黑”,即“不争”;“朴”需要宠辱不惊。复归于道。

这一章中,婴儿的特点还是前文说的柔弱、不争,没有功利心。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这一章用了绝对守恒的概念解释“圣人无常心”——因为无一己之心,所以对百姓都平等,无论他们素质高低。这里绝对守恒是说圣人以百姓心为心的方式是一定不会变的,因为圣人无心,只能以他人之心为心。当圣人有了心,想要成为圣贤,想要将国家治理得更好时,就会适得其反,不再是圣人,也不再能将国家治理好。[1]

受了颜世安先生的论说与前辈关于西游记的毕业论文启发,我意识到庄子对圣人“为”的反对,是对“为”的否定与故作姿态的怀疑。《庄子》一书整篇看下来让人有深刻的怀疑现世的痛苦。必须站出道家思想然后想想,其实世上打从心底里善良的好人还是很多的,但庄子因看到了“恶”的源源不断与无始无终,许是有些以偏概全地认为“为”就是刻意,就是形式主义。我们接受他的观点,其实也是因为自己对世道善恶的不确定、怀疑,甚至深信不疑世道的丑恶吧。

记得高中时期我同室友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对每个人都好,那他是否有心呢?所谓的佛祖普度众生,众生中包括罪大恶极的人,如果恶人也被普度,那就可能有更大的灾难、让更多的好人受伤,所以普度众生更像是无心之举。还有,“天使是因为一个目的而被创作出来的,那就是爱和无差别的为所有人服务”。无差别的为所有人服务,为人民服务,那我到觉得“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制度、法律。法律无情,不管犯罪的初衷是善是恶,犯罪一定受惩罚;圣人无心,就算百姓不善不信,也还是善待他们。

世道丑恶,圣人无心,还有比这更让人脊髓发凉的寒意吗……

又说“上帝在每个人心中。”上文中说的“圣人”,就像是“上帝”“天使”“佛祖”…也许这就是道家思想演化出道教的一些蛛丝马迹吧。

话题说偏了,我认识也比较简单,这里就暂将老子理解为是想传达一种人性向善的感化思想。就算是恶人,只要我以诚相待,让恶人发现世界美好的一面,恶人也会在我的影响下变为好人。这里还能看出“反智”思想,希望百姓无条件地彻底地信任君王、接受感化。最后一句中的“孩”是名词作使役动词,使百姓回归孩童的心态。

说到“反智”,在十九章中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们都知道反智思想在现在是不可取的,但也不无道理。都说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历史的偶然,要是没有这偶然,农业社会不知还要继续多久;但农业社会的结束,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对立增强——自然环境从工业社会至今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大。想来老子真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过度的“智”与“为”,让社会发展偏离了“道”或“自然而然”。

但又像前文说的,如果“反智”只是治国的方法,甚至有点愚民政策的意思,那就不可取了。[2]老子把统治阶层的黑暗面看得很透,所以觉得保全的法子只有“守中”,“为无为”,“进道若退”,觉得他的办法挺消极挺极端的,也如孩子一般任性。

这一章中,婴儿的特点是善良无害、没有戒备之心。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这一章写了儿童的三个特点:含德不露、百毒不侵、精力旺盛。

含德不露,因为他不争,“夫唯不争,顾无忧。”婴儿不会说话,但在慢慢汲取能量长大,也就是韬光养晦。

文中说“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有些夸张了,所以我偏向于理解成以柔克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中有很多类似的句子,柔之所以能胜刚,是因为守住了柔弱。再形象一点,木兰身经百战杀敌无数后,还可以回家后对镜贴花黄,性情丝毫不为军旅生涯所影响,那她的内心一定是十分强大的。我想,所谓的百毒不侵,应该是把“毒”内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而不是将之赶出体外。

精力旺盛,这一点很明确了。“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小孩虽然一直在哭,但他会哭会儿,停会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劳逸结合。只有休息得当,才能让我们保持足够的体力去工作,身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这一章中,婴儿的特点有不争,没有功利心;柔弱、精力旺盛。

《道德经》中有关儿童的文段大致我只找到这五处,若要再对儿童的特点做个总结,应当是柔弱、没有功利心、善良无害、没有戒备之心和精力旺盛。

[1]关于治国,后文《天运第十四》有更多想法。

[2]“反智”一词多处提到,关于“反智”的优点与缺点,烦请读者查找关键词。

相关文章

  • 老庄的儿童观 2/4

    《道德经》中的“儿童” 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

  • 老庄的儿童观 4/4

    《庄子》中的“儿童”(下篇) 山木第二十 原文: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翻译: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

  • 老庄的儿童观 3/4

    《庄子》中的“儿童”(上篇) 逍遥游第一 原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翻译:在遥远的姑射...

  • 老庄的儿童观 1/4

    结合对儿童的认识,试解老庄思想 通读完《道德经》之后,我对老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无为而治”了。捕捉...

  • 关于午睡

    1~2岁儿童每天要睡13~14个小时,2~4岁儿童每天要睡12个小时,4~7岁儿童每天要睡11个小时,7~...

  • 教育咨询师第七课作业

    在前一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儿童观(儿童观决定了教育观) 错误的儿童观带来错误的教育行为,常见的五种错误儿童观分...

  • 儿童观,观儿童

    —李祖文老师《尼克代表我》 上周六看了李祖文老师的这节课,就一直想写写自己的观课心得,算是个复盘。 每...

  • 《中国儿童文学史》: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步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步: 1、“五四”文学革命催生现代儿童文学 2、儿童观的改变与儿童文学的倡导 3、“五四”时期...

  • 吾说老子|跑路的图书管理员被迫写的作文

    00 有闲观物 有闲就读书, 读什么书?读老庄孔孟传统经典。 有没有用?在人不在书。 无事就观物, 观什么物?观花...

  • 老庄消极吗?

    女儿不时拿学校里的东西和我讨论。今天又和她聊到老庄。 她说,我们老师说,老庄是消极的人生观,尤其是庄子更加消极。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庄的儿童观 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tl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