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作者: 子晴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10-26 16:4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加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12期活动。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的脚步不会为谁停留,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永远留在生命里。

01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大姑嫁到老关家,那年她19岁。

爷爷奶奶生了两儿两女,家里生活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正好邻村的老关家要娶儿媳妇。

老关家是满族,富农成份,家里条件不错,有很多土地,不愁吃穿。

老关头儿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先后娶了两个媳妇儿,第一个媳妇儿婚后五年病逝,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第二个媳妇诞下一个男婴后,难产离世,孩子没妈不行,他要给自己的大儿子再娶一个媳妇儿。

关家对外说,能给女方家300元钱,这300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爷爷动了心,要把19岁的大姑嫁到关家,与其说嫁还不如说卖。

大姑知道消息后,和爷爷奶奶大吵一架。

“你们凭什么把我卖给老关家?那男人比我大了十岁,还有个吃奶的孩子,我过去就当后妈,谁爱嫁谁嫁,反正我不嫁。”

“美芳,怎么说是卖呢?老关家条件不错,你嫁过去也不会吃苦,先前的孩子,婆婆也能帮忙带,最起码,你能吃饱饭。”爷爷知道大姑的脾气,吃软不吃硬。

“你爹说得对,小孩子我也能帮上忙。”奶奶在一旁小声帮腔。

“别光说好听的,如果关家不出这300元钱,你会同意我嫁过去吗?”

“哎……家里的条件就摆在这,你下面的弟弟妹妹要穿衣吃饭,还要上学,过日子哪样不需要钱?家里的地又少,你长大了,就不能替家里分分忧吗?”说完,爷爷满脸悲伤的神情,用手背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奶奶也在一旁低头抽泣。

大姑看不得父母的眼泪,也知道家里的困境,自己偷偷哭过好几回,想了好几天,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可能自己这辈子就是这样的命数。

爷爷收了礼金,亲事就算定下来,大姑和姑父婚前没有更多的了解,也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几个月后,两个人就结婚了。

听父亲说,大姑结婚那天,婆婆把8个月大的孩子抱到大姑眼前,大姑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抱,她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可是对于一个大姑娘,一过门就要伺候孩子,她啥也不懂。

大姑结婚后才知道,关家的成分虽然是富农,但也没有什么财产,不是传闻中的多富有,只是有些地,靠辛苦劳作,省吃俭用,能填饱肚皮的水平,最可取的是,一家人特别勤劳,关家的祖训是:进了关家门,不能养闲人。

大姑的婚姻,解决了爷爷奶奶家的困境,听父亲说,每年到了秋天,新粮食打下来的时候,姑父会套上马车,把米送过来,接济爷爷的一大家子人。

大姑过门没几天,主动把8个月大的孩子带在身边,虽然不会带,她慢慢地跟着婆婆学,知道了怎么抱孩子,应该给孩子喂些什么,每次去赶集,都给孩子买些营养品,孩子生病,她比谁都着急,带着去看大夫。

一次孩子拉肚子,他和姑父喂药,孩子闭嘴不吃,她把药研成面儿,两个人想把药强行灌下去,孩子在挣扎的过程中,拉了大姑一身粪便,大姑爱干净,哪经历过这种事情,但她没有责备孩子,含着眼泪把孩子和自己的衣服洗干净。

在大姑细心的照顾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叫她妈。

起初,大姑和姑父的感情并不好,姑父只知道闷头干活,不爱说话,公公婆婆对这个儿媳妇也心怀戒心,怕这个后妈亏待了孙子,但大姑对孩子的好,他们都看在眼里,嘴里不说,心里充满感激。

之后,大姑先后生了5个孩子,两儿三女。

这期间,姑父的弟媳患有精神疾病,离家出走,不知去向,他们的孩子仅一岁大,孩子的爸爸无力抚养,大姑心肠软,看不得孩子受苦,又承担了照顾这个孩子的重担。

这7个孩子,一直由大姑带在身边,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大姑也很欣慰,多累也值得。

后来,由于大伯当兵退伍,分配到石油部门工作,爷爷把全家的户口迁到城市,父亲和二姑也相继有了工作。

大哥虽然不是大姑亲生的,但大姑特别看重,为了大哥将来能有一个好前程,她把孩子的户口落在了娘家,这样,大哥将来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后的几年,大伯,二姑,父亲相继成家,二姑生了5个孩子,两个姐姐和我也相继出生,可惜,大伯家没有小孩,要了一个女孩。

过年的时候,两个姑姑带着孩子来爷爷奶奶家去串门,1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02

1973年,我念小学一年级,一放暑假,在邮局工作的爸爸开着车,拉上我们姐弟3人,把我们送到四十多里外的农村大姑家,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在那里,度过了我最难忘,最快乐的美好时光。

大姑家是辽北农村普通的农家,有三间瓦房,房屋坐落在一座山脚下,独门独院。

屋内按满族风格布置,从中间开门,屋门是带插销的老式木门,一进门是厨房,过道两旁各有两个灶台,一侧摆放一口水缸,还有一个后窗户。

厨房两侧是两个住屋,屋子也是中间开门,两侧是长的火炕,炕梢各有一排双开门的矮柜,里面放衣物,矮柜上面放着被褥,我们这些孩子就睡在这两铺炕上。

门对面摆放老式的柜子和一个镜框,柜子只能从上面打开,中间有锁,镜框里面摆放黑白老照片。

房屋的一侧是厕所,另一侧通往后院,大姑在后院夹了栅栏,里面养着十几只鸡。

院子很大,四周由石头累起来,前面不远处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流过。

通往院落的过道是一段缓坡,一侧是用木棒夹起高高的栅栏,里面是菜地,种着茄子,芸豆,辣椒等各种蔬菜,在靠近屋门口处栽了几棵葡萄秧,搭上木架子,葡萄的藤蔓顺着架子向上爬,房子前面有近2米宽的平台,被葡萄叶的绿荫遮住。

在过道的另一侧,大门口处是猪圈,每年要养两头猪,过年都要杀一头,另一头继续养着。

再往前走是一个下屋,里面放着一些杂物和下地干活的劳动家什,锄头,铁锹,二齿钩等各种工具都很齐全。

夏天天热,不能总是烧炕,就在下屋的旁边在盘了两口大锅,在这里做饭。

不止我和两个姐姐来大姑家,二姑家的5个孩子和大伯家的孩子也会陆续到来,再加上大姑家的几个孩子,大姑家成了孩子们的集散地。那时,大姑非亲生的大哥已去外地当兵。

孩子们都愿意到大姑家来,一是因为大姑人随和,脾气好,孩子做错事,她会给我们讲道理,从不给我们脸色。二是因为大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玩伴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哪能这么撒欢儿地玩。

当时在城市生活,要用粮票,布票,菜票,生活物品供应紧张,农村夏天院子里蔬菜多,山上还有伏苹果,山梨,榛子等,大姑家粮食也多,还能给家里省不少口粮,大人也愿意让我们来。

这些孩子最大年龄差8岁,几乎肩挨着肩,我年龄最小,是大姑唯一的侄子,大姑也格外喜欢我。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十几个半大孩子如果管不住,能把家作翻天。

孩子们陆续到来后,大姑进行对我们约法三章,还让大一些的孩子写出来,贴到墙上,这时,大姑是像个严厉的老师,我们像她的学生。

她对我们说:玩可以,最重要的是不能耽误学习,要求我们每天学习一小时,做暑假作业,写拼音、生字、做题,不到时间不准出去玩儿,她负责监督。

第二,要注意安全,下雨天不许乱跑,以免被水冲走,去山里要至少5个人结伴去,不许单独行动。

三要懂得谦让,不允许欺负弟弟妹妹,不许打架,发现有人告状,谁年龄大先收拾谁,同年龄的孩子,各打五十大板。

四要注意卫生,晚上不洗脚,不许上炕睡觉,东西不能乱扔,要互相监督,举报有奖励,还制定了值日表。

五是不许浪费粮食,一个米粒儿也不行,必须吃干净。

六是大一些的孩子必须和姑父下地劳动,不干活不能吃饭。

七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衣服埋汰了自己洗。

如果这些做不到,以后不许再来,我们这些孩子表面上都乖乖地听话,可是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就说学习这事,孩子们欺负大姑不认识多少字,学习的时候,有的孩子假装在学习,拿着笔在本子上瞎划一通,还时不时地盯着大姑的动向,想偷懒耍滑,这可逃不过大姑的眼睛。

大姑虽然小学还没毕业就在家务农,没什么文化,但她知道有文化的人,将来才能有出息。简单的字和题她或许还会,但难一点的内容她根本不懂,辅导不了我们学习,但她有自己的办法。

她让高年级的孩子检查低年级孩子的作业,她检查高年级孩子的作业,这招果然灵验,调皮捣蛋的几个孩子也能认真写作业了,但高年级孩子的作业她看不懂,看到本子上整齐地写满,就算合格。

大姑的严格看管,我们这些孩子没有出现开学前,就拼命补作业的情况。

03

我们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集体劳动是起土豆。

7月下旬,正是土豆成熟的时间,大姑和姑父领着我们起土豆,先是拔秧,十几个孩子一起上阵,很快就拔完了,也不觉得累,大姑怕我们不小心刨坏了土豆,她和姑父负责刨土豆,我们负责捡土豆。

天气炎热,不动都一身汗,我们还要不停地哈腰捡土豆,把土豆再装进袋子里,的确很累,汗水顺着脑门往下淌,两只小手脏兮兮,但是很快乐。

那时城市生活条件不那么好,土豆是常吃的菜,本来不爱吃的土豆,在大姑家却吃得格外香甜。

土豆不仅能煮熟了吃,还可以烧着吃,把土豆埋在灶坑的余火里,几个小时后,把土豆从火里扒出来,外壳黑乎乎的,用手试探的按一下,里面软乎就烤熟了。

在空地上把灰磕掉,用手一掰开,里面呼呼的冒着热气,味道特别香,我们争抢着吃。

从那时起,我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我们每天吃三顿饭,大姑让自己的大女儿协助她一起做饭,干家务,不让别的孩子干这些活,她不光要张罗三顿饭,还要喂猪,喂鸡,干家务活,她每天就像一个陀螺,忙个不停。

大姑家只有旱田,没有水田,以高粱、玉米、大豆为主,大米、白面很金贵,每年各买一小袋,要等到家里来了客人再吃。

平时做饭,不是吃高粱米饭,就是玉米面大饼子,但大姑经常给我蒸上一饭盒大米饭,别人吃粗粮,唯独我能吃到细粮。

有的哥哥姐姐看了来气,对大姑说,小宇怎么吃大米饭?我们也想吃大米饭。

大姑说,他是小弟弟,你们哥哥姐姐要爱护小弟弟,大家也不再多说什么,有大姑罩着我,哥哥姐姐也处处让着我。

一天早晨4点多钟,天刚放亮,我迷迷糊糊地起来解手,大姑怕我们晚上起夜,准备了一个小桶放着外屋,透过门玻璃,我看见大姑正在院子里烧火做饭。

她把短发掖在耳后,额前的头发垂落下来,灶坑里烧着火,锅里冒着热气,她正弓着身子用瓢慢慢地往锅里下高粱米,后来才知道,高粱米里有沙子或小石子,吃起来牙碜,要一点一点滤出去,不能一下子倒进锅里。

锅里水蒸汽很大,她一边用嘴吹散雾气,一边仔细下米,下完米,又用瓢上下舀了舀,看锅里的水是否有合适,之后,又拿一个盖帘,放在锅里,上面放一个铝制饭盒,才盖上锅盖。

然后蹲下身子弯腰烧火,她不时地看看灶堂,用烧火棍捅一捅,让里面的柴禾燃尽,火光映照在她的脸上,她晒得黝黑的脸上泛着亮光。

我解完手,推开房门,想走出去。大姑听到声音,看到了我,急忙迎上来,边走边说:“赶紧回屋睡觉,觉睡不够可不行。”我被大姑强行推到了屋子里。

大姑每天要起得很早给我们做饭,而我们只知道睡醒了就要吃饭,大姑做饭的画面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

人多吃饭香,吃饭的时候,东炕一桌,西炕一桌,桌子上摆上几盘菜,菜里面也有肉,是大姑过年时腌制的咸肉,放在小缸里,能存放很长时间,做菜时就切一些。

虽然很多时候吃的是粗粮,但我们这些孩子吃得津津有味,从不挑食。每次要等我们吃完了以后,大姑才去吃饭。

04

孩子们最喜欢玩水,门前的小河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河的两岸种着高大的杨树、柳树,夏季雨水勤,河里涨了水,男孩子们经常拿着渔网去抓鱼。

渔网很简陋,用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口,把口罩拆开当成网,再找个木棒当把手,渔网就做成了,当时我最小,哥哥们抓鱼,我在后面负责把鱼收起来。

河的上游有一个水库,一下大雨,水库里的鱼被冲下来,河里有好多鱼,其中,白漂鱼最多,孩子们挽着裤腿在水里噼里啪啦地走,一会儿,河水就打湿了衣服。

回家后,大姑让我们换上干的衣服,脱下来的湿衣服让我们自己洗,虽然洗得不太干净,大姑也从不伸手,而是在旁边指导,从那时起,我学会了洗衣服。

大姑有双巧手,会把抓到的鱼,晒成小鱼干,给我们煎着吃。

每天晚上,孩子们在东、西两铺大炕上睡觉,白天玩得累了,晚上睡得香甜,即使睡着了也不老实,胳膊、腿乱扔,压在别人身上,大姑看见了,走过去挪开。每天她把孩子们都安排睡下之后,才去休息。

夏天的山上,满山的葱翠,山上有很多好东西,山梨,伏苹果,桑葚,野生榛子等,孩子们争着上山去玩,但大姑不让我去,她怕山上有虫子或者蛇出现,吓着我,我到了高年级,才让我上山。

哥哥姐姐从山上回来之后,大姑从他们的战利品中拿出一些分给我,哥哥姐姐可能心里不高兴,但也没办法。

采回的榛子带着绿色的外衣,果实和外壳不好分开,要晾晒后,才能扒去外衣,大姑给他们保存好,留着开学前,各自带回家。

我很乖巧,懂事,从不给大姑惹祸,可几个哥哥姐姐就不同了,他们年龄相仿,经常玩着玩着就打起架来,这时,大姑就给他们拉架,每次,她不偏不倚,孩子们心服口服。

大姑家里养了好多只鸡,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去鸡窝捡鸡蛋,母鸡下了蛋,就像一个骄傲的勇士,咯咯地叫着,刚下完的鸡蛋,拿在手里还热乎,大姑常给我们蒸鸡蛋羹补身体。

姑父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天蒙蒙亮就去地里干活,到七点多钟回家吃早饭,吃过饭,过一会,带领几个大孩子,又一起下地干活,如果谁偷懒,躲避劳动,他扬起手中的家什追着打,大姑看见了,什么也不说,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

开学前,大人来接我们回家,临走前,大姑又摘了好多蔬菜和孩子们采的榛子带回去,大人都说,孩子们晒黑了,长胖了,身体结实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分开,盼望着明年的暑假再来大姑家。

这些快乐的时光在我上初中之后就停止了,因为学业逐渐繁重,暑假不再去大姑家,高中毕业后,我去大连读书,去大姑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随着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家庭的主食是大米、白面,这些不再是稀缺的粮食,可是每次吃到大米饭,还是会想起大姑给我蒸的大米饭。

后来,大姑家几个孩子陆续长大,又盖了新房子,大伯,二姑,父亲帮忙出了不少力。每年春节前,我和父亲会给大姑家送去不少年货。

随着慢慢长大,曾经一起玩闹的孩子各奔东西,有的在城市工作,有的在农村务农,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相聚的时候不多,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才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在大姑家的快乐生活,我们会自发地围在大姑身边,和她有说不完的话。

大姑治家有方,一家人非常和睦,和儿媳,女婿关系融洽,家里的几个孩子相继结婚后,他们会在一起过年,在正月里,一起去看望大伯,二姑,父亲,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这样。

90年代末,姑父、大姑相继去世,埋在离老宅不远的山上,对面是连绵起伏的远山,这些他们曾经熟悉的山水,会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直到永远。

我结婚生女后,才知道带孩子的艰辛,为了她的吃饭,睡觉,学习等各方面感到疲惫,这时,我会想起大姑,当时,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顾,但她从没有说苦说累。

当家庭成员间因为一些琐事,产生家庭矛盾,还是会想起大姑,她是怎样平衡好夫妻,婆媳,母子等各方面的关系?没有智慧根本做不到。

大姑离世已有二十多年,但那些一起共处的岁月,我从不曾忘记,那些美好的画面会永驻心间。

相关文章

  • 有感《溪畔斋.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留痕岁月,如何为自己人生画个满意的句号?“岁月留痕”就是耄耋之年王崇溥老人真实人生写照。大千...

  • 岁月留痕

    时光匆匆,如流年似水;时过境迁,留下回忆无限。 —— 沃.兹基硕德 ...

  • 岁月留痕

    每张图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或喜或悲或深情或冷漠或纯粹或复杂 / ...

  • 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 笔名:书璟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

  • 岁月留痕

    如果时间是幽远的夜空,那么“痕”宛如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的弧线,划过寂静,也划过我的心房。 ...

  • 岁月留痕

    很多年不曾写过日记了 今天在最好的朋友英子的鼓励下 再次开始用文字记录 生活的点滴 时光的脚印 年轮的印记 岁月的...

  • 岁月留痕

    一到立秋,便感觉一年又要过去了。前些天老朋友相聚,大家在一起讨论最多的竟是如何调理身体。这个年纪本应还是意...

  • 岁月留痕

    外祖母去世的那天,仿佛在我的心上狠狠地捅了一刀。 接到母亲电话后,我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刹那间,有如...

  • 岁月留痕

    文/与秋 不管岁月如何流逝,那些印在生命里的痕迹是永远抹不走的。 1 三张皱巴巴发黄的小纸,静静地躺在我书桌抽屉的...

  • 岁月留痕

    岁月留下的气度一头银发一身青衣一匹白马 (好友天光水影作品。仅供欣赏,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岁月留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by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