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在近期全国多地开展的“护苗2020”专项行动中,以《米小圈》为代表的部分畅销儿童读物,却被列为不良出版物而遭遇下架。给出的普遍理由是书里含有“给老师同学起外号”等内容,对孩子的影响不好。部分家长认为,下架有些矫枉过正。
看到这个报道后,我想到了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残疾学生和奶奶相依为命。孩子上学之后,由于身体残疾,走路摇摇摆摆。很多学生喜欢欺负这个孩子,而且经常跟在这个孩子的后面学走路的样子。这个孩子很伤心,每天都会哭着回家。奶奶很睿智的告诉孩子,他们学你,是因为他们关注你,而不是伤害。孩子感觉奶奶说的对,也慢慢变得阳光了。而其他的孩子看到这个孩子变得自信阳光,也不再欺负。孩子的读书生活越来越顺利。唯独有偶,也是一个残疾孩子,没有一只手,不过有父母。孩子上学后,村里的老师看到孩子可怜,各种事情都照顾这个孩子。有一天,班上的调皮大王模仿这个孩子没有手走路的样子。孩子很委屈的回到家,告诉了家人。家人很生气的找到学习,狠狠的收拾了调皮大王。班主任也没有放过调皮大王。并且班主任要求所有的孩子不准在欺负这个孩子。大家都对孩子事事谦让,明显把孩子作为特殊一员对待。不久,孩子再也不来学校读书。而且,孩子自从不来学校,一直在家中带着,不愿意走出门来。直到三十多岁,还在家里不愿出来。两个残疾孩子有着不同的命运,源于面对同样的事情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本童书的质量好坏,要看童书的故事情节是否积极向上,要看童书的文字是否优美,要看童书是否能够贴近孩子的生活,要看童书……只要大的方向不存在问题,就没有必要再细节上吹毛求疵。童书种类千千万万,家长不可能把所有的童书内容读过,更不可不让童书中出现任何不符合思维的语言和故事表达。我们不要过分担心,童书中的某些坏习惯,或者坏行为会被学生模仿。书中有粗俗的语言也许是表达的需要。如果删除所有不利于孩子培养的语言和行为,会让故事变得干瘪。正是这些看似不符合成人培养孩子的表达,才能够把主人公塑造活。看到这些语言和习惯恐惧的成人,是对于孩子的极端的不信任。看到粗俗的表达,孩子也许根本没有在意。因为他们被主人公优秀的品质所遮盖。父母能够看到,只是因为他们把孩子管得太死。总是想着为孩子永远的遮风避雨,总是想着把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排除在外,……而现实社会不仅有阳光,还有狂风暴雨。不可能一生为孩子遮风挡雨。害怕孩子看到不良的行为和粗俗的表达,就好比害怕孩子呼吸有害的气体,把所有的空气进行过滤,只留氧气。正常的健康生活,就是自由呼吸的过程中,自由的过滤有害的气体。而不是时刻拿着仪器过滤所有的有害气体。
与其让孩子远离这些所谓的有害书籍,还不如教会孩子如何鉴别?毕竟我们社会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学会在良莠不齐的书籍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任何人也不会保护别人一辈子,与其大量的剔除“问题”书籍,还不如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面对负面的东西,学会面对各种挫折,都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必备功课,没有任何可以替代。过度的替代孩子,只会把这些经历推迟到后面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