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妈妈的困惑:
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参加亲子活动,看到了让她感到困惑的一幕。
一起参加活动的孩子当中,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属于比较性急的那一种,但他妈妈的表现很有意思,越是孩子想急着达成什么目标,她就越是压着、阻止着不让孩子获得满足。
比如吃饭的时候上了一道小点心,孩子的眼睛就一亮,就想着马上拿一块放到嘴里,可这个妈妈就是不让,跟孩子说必须吃完饭才能吃甜点,孩子就不愿意,就各种闹,但妈妈的态度也是越来越坚决:就是不给。
周围的家长都有些不解,也为了缓解这紧张、嘈杂的就餐气氛,就劝这个妈妈:孩子还小,你就给他吃一块呗。
这个妈妈丝毫不动摇,但也给出了她坚持的理由:这孩子从小就不能延迟满足,我得培养他的自制力。
延迟满足?自制力?妈妈用这种方式能培养出来吗?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自制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更多了。
一个是他们的本能欲望一旦被激活就很强烈,比如饿了,比如馋了,这时候如果你不让他满足那他的反应会很强烈。
像这种情况,父母的应对策略就不能太刚太硬,需要适当的去(部分)满足一下孩子的这种需要,比如这个妈妈,她比较合适的做法应该是这样和孩子商量——现在先吃一块,等饭后妈妈再给你两块,好吗?
这样,孩子就部分的得到了满足,也能部分的压抑自己的需要,就是一种健康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自己也不太难受的“延迟满足”。
二是他们的好奇心太重,对什么都感兴趣,一旦感兴趣了又想去亲口尝尝、亲手动动。我儿子这阵儿对水龙头特感兴趣,喜欢不停的打开、关上,喜欢听哗哗的流水声,喜欢把手放进清澈的水流里,还喜欢用两个小指头去捏水柱,一副认真的样子。
这种情况你直接制止是不合适的,他一定会闹,一定会对水龙头更感兴趣、更念念不忘,他也不懂什么是危险,什么是浪费,他就是感觉好玩。你必须得让他玩一会,得让他把那股子好奇心发散一下,这时候你再跟他说——好了,我们今天就玩到这里,我们要去玩积木了——他才会听。
三是他们对于未来的更大利益还不敏感,或者说只是部分敏感,比如他知道糖好吃,你说“你忍20分钟我就给你两块”,这他可能分得出轻重,但如果你说“忍20分钟我就给你一辆奔驰跑车”,那他可能就觉得没意思了。
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选择那个未来的更大的“利益”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经常讲的道理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看了上面的分析,你觉得孩子对这个未来的“大利益”会感兴趣吗?
最后,再说一下整个家庭的教养环境对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作用。
说个简单的例子,在很多家庭无论哪顿饭都是有规定时间的,都是有一定规矩的,比如6点开晚饭,需要全家人尤其是长辈落座后才能开始吃饭。
由于孩子对时间和长幼尊卑都还没有清晰的概念,那他最初的表现往往就是饿了就要吃、长辈还没吃他就想吃,他可不管什么时间和规矩。但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无论这个孩子多小,无论是这个家庭的哪个成员,都会自动的、理所当然的去劝阻孩子、去给孩子讲吃饭的规矩:宝宝,等一等,我们先去玩会玩具,等到了6点、等爷爷奶奶都坐下了我们再吃饭。
孩子起初肯定是不管不顾,但连续几次他就会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哦,看来不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我就等一等吧,等一等就能得到我想得到的,那些大人还是说话算话的。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在很多家庭,很多规则并不是单独给孩子制定的,是这些规则一直就存在,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也都认为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们也都是“延迟满足”的高手,他们身上也都体现着一种平和的自制力,包括他们在教育孩子时的不急不躁。
而孩子才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后来者,所以要教会他们遵守这些规则并成功的融入这个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自制力、懂得延迟满足那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有种观点,说“富裕家庭的孩子在饮食与运动方面更有自制力”,对这种观点也有很多种解释,我认为最靠谱的一种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这样“在饮食与运动方面有自制力的人”。父母就吃那点东西,孩子想多吃也没有啊;父母天天或者有规律的去运动,孩子看了能无动于衷?更关键的也许是,孩子慢慢就会认为,吃这么点东西、有事没事了运动运动,这才是正常的。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由于他还是一个“生物人”,所以是希望及时的、百分百的得到满足的。而一个“生物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就是要逐渐学会并自觉的去“延迟满足”,这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须要学会、也肯定能学会的能力。
差别在于,如果父母的引导、教育方法不得当,那孩子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