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亲子育儿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方法,更需要一种弥漫的环境(上)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方法,更需要一种弥漫的环境(上)

作者: 蓬勃育儿社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21:11 被阅读0次

    妈妈的困惑:

    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参加亲子活动,看到了让她感到困惑的一幕。

    一起参加活动的孩子当中,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属于比较性急的那一种,但他妈妈的表现很有意思,越是孩子想急着达成什么目标,她就越是压着、阻止着不让孩子获得满足。

    比如吃饭的时候上了一道小点心,孩子的眼睛就一亮,就想着马上拿一块放到嘴里,可这个妈妈就是不让,跟孩子说必须吃完饭才能吃甜点,孩子就不愿意,就各种闹,但妈妈的态度也是越来越坚决:就是不给。

    周围的家长都有些不解,也为了缓解这紧张、嘈杂的就餐气氛,就劝这个妈妈:孩子还小,你就给他吃一块呗。

    这个妈妈丝毫不动摇,但也给出了她坚持的理由:这孩子从小就不能延迟满足,我得培养他的自制力。

    延迟满足?自制力?妈妈用这种方式能培养出来吗?

    延迟满足——看见糖不吃、看见床不睡、看见钱不挣,确实是一种自制力。

    那什么是自制力呢?

    就是身体里好像有两个自己,一个鼠目寸光想着及时行乐,另一个却处处跟这个妈妈一样——越是孩子想急着达成什么目标,她就越是压着、阻止着不让孩子获得满足。也就是自己管自己的能力,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一个人又为什么要自己管制自己呢?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自虐?有这种情况,但不多见。

    下面我们说几种常见的。

    最常见的是,为了一个更大的利益而暂时管制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比如为了两块糖而暂时忍着不吃眼前的这一块糖,比如为了今后能过上美好生活而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

    这种情况最大的难题在于要能看到(想象到)后面的那个“甜”,并且还得坚信自己能得到那个“甜”,并且还得能熬过那漫漫的黎明前的黑夜。

    这个事之所以难,是因为那个“甜”发生在未来,而未来是看不见的,还是不确定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自己当下吃得苦、遭的罪。

    一个孩子忍住了不吃就在眼前的糖遭罪不?你看那些参与“延迟满足”实验的孩子,都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哪有让糖在嘴里慢慢融化让人舒服啊。

    如果这个未来再远一点,时间再长一点,那这个忍耐的过程以及遭罪的程度可就要有指数级增长了。为什么企业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招聘有大学文凭的员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都经过了不少于16年学校生活的磨练,所以他们身上的棱角相对会少,这样就便于管理。不用说忍16年,就是忍6年,一般的人哪还有个性、哪还有脾气啊。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规则下的暂时管制自己。比如有的家长就给孩子规定了一天只能吃两块糖,或者是晚上8点才能喝奶。这些合理的小规则,只要是简单清晰——这样孩子才记得住,只要是父母能真正的坚持执行几次——这样规则就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孩子就都能学会并且遵守,因为孩子都是适应环境的高手。

    这种情况对孩子来说不是难事,难的是家长制定的规则往往过多、过复杂、管的面太宽,这就导致执行的难度加大,很多的规则往往就流于形式、只停留在了嘴皮子上。这样的情况只要发生几次,孩子就能对父母这个人和今后是否需要遵守规则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个道理不难懂,如果警察说开车闯红灯要罚款200扣6分,但通过我们的试探,发现警察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或者是警察太忙根本就顾不上,亦或是警察自己都把这个规则给忘了,那我们今后还会害怕警察吗,开车还会“红灯停、绿灯行”吗?不会了。

    还有一种自制力发挥作用的情况,那就是害怕(潜在的)惩罚。比如,一个孩子之所以不打弟弟不是因为他不想打,而是他不敢打,因为他怕打了弟弟之后自己挨打,所以他就自己管制住了自己(的手)。

    这种情况的难题在于,当这个(潜在的)惩罚消失以后,我们会倾向于变本加厉的去做原先不敢做的事情。比如父母如果不在现场,那哥哥就有可能使劲儿的揍弟弟,并且还会威胁弟弟:不准告状哦!敢和父母说揍死你哦!你再看那些刚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们,有相当一部分在大一都是疯狂玩耍的,有一少部分甚至是从大一玩到大四,有些玩的都毕不了业。

    害怕惩罚与遵守规则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如果非要说出个一二三,那只能说害怕惩罚的背后是规则还没有内化——之所以要控制自己是因为没有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而遵守规则的背后则是已经把规则内化了——并没有觉得遵守规则多么的违背自己的意志,这有点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你开车见了红灯是真心想停下等一会。

    但这个模糊的界限真的是模糊的,会随着外界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对于我们成年人,在家庭之外可能就是把规则内化的,我们不打架、不斗殴、处处显示着我们的高素质;但在家庭之内则可能是另外一幅模样,脾气就可能来个180度的大反转,就可能上蹿下跳、摔盘子砸碗。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方法,更需要一种弥漫的环境(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eb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