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七夕,约了朋友带孩子一起去KTV。
朋友的孩子T,是女儿幼儿园的同学,去年考入武汉数一数二的名高,学校以抓得紧、升学率高著名。
不知是学业太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T刚入高中一个月左右时,就发现身体出现问题,感染上带传染性的疾病,被迫休学在家养病近一年。
这是她身体痊愈后,我们第一次外出。
KTV里,她一开唱,技惊四座。欢快动感的rap,节奏感极强,每个抖音颤音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完全不输专业唱手。什么情况,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
问朋友是不是送她去专业机构学习过?却是没有的。
是她这一年闲赋在家无所事事,把大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唱歌和街舞上,还在全民K歌上建立了自己账号。一年下来,她不仅在唱歌跳舞上小有成绩,还开始创作歌曲,原创的几首歌曲非常受欢迎,成了网易云上小有名气的音乐人,拥有不少粉丝。
这算不算因祸得福呢?如果不是这一年的闲赋,她现在绝对奔忙在学校和培优机构之间,不可能把这么多时间放在音乐上,也就无从发现自己的音乐才华。
小时候孩子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有的喜欢唱歌,有人喜欢画画,可一长大,每个孩子的爱好只允许有数理化,这是多么残酷的教育体制。每个孩子的个性削得方方正正,装到盒子里,再向每个盒子填入相同内容的食物,管你爱不爱,都必须吞下,消化。
有多少个孩子的天分被淹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做不完的功课里?设想一下,如果能给每个孩子一年时间闲赋在家,没准我们社会可以多几个胡彦斌?多几个赵无极呢!
昨晚,女儿同学的妈妈,在朋友圈里晒儿子的暑假作业,不是学校布置的,是培优班的作业,整整七大本,全是高二的。要知道他们是新高二,高二的课程学校还没开始上呢。那位妈妈很欣慰,孩子知道用功了,也很心疼,孩子暑假的时间都送给培优班了,一天也没休息。
可恨的不仅是教育制度,还有我们家长。
如果说,学校教育剥夺了孩子八小时之内学习内容的选择权,那占用八小时之外的自主时间,责任全在家长。
他们不辞劳苦地把孩子从学校的课堂接到另一个课堂,有的甚至舟车劳顿几小时,只为上有名师的培优班。他们完全像患上了焦虑症,到处打听别的孩子上过什么班,得过什么奖?然后不甘落后,一一报上名,不管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精力是否跟得上,让孩子顺利挤进优质培优班,就觉得进了保险箱,然后高枕无忧:对孩子的教育,我尽心了。
这不是对孩子负责,而是在推脱家长应承担起来的教育责任。
从出生到成长,家长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是最关注孩子的人,是最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的人。
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培养自信;补足孩子的短板,避免自卑。在保证正常课业不掉队的情况下,给他们一定时间做他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或许你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多:唱歌、跳舞、弹琴、做手工通通喜欢,没关系,让他们都玩。玩着玩着你会发现她自己会筛选,能坚持玩下来的只有那一两样。
这时候你可以试着跟孩子谈谈,每一个爱好将来指向的职业是哪一方面?每个职业在未来社会的位置是怎样?告诉她有时候必须要有取舍,只有专注于一件事,才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职场打出一片天。
记住了,最后的选择权一定要留给孩子。
让他们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让他们决定自己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给我们的教育一些留白,让孩子们把时间花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