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记忆深处的欢乐时光
年,在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喜庆。
腊月三十是小年,通常三十中午吃饺子。吃了早晨饭,母亲就开始调馅,这一天的饺子肉最多,看着盆里红红的肉馅,闻着撩人的香油味道,偷偷的用手指蘸一下馅放到嘴边,真香!奶奶和妈妈包饺子,每个饺子都要锁上花边,一排排带着花边的饺子整齐的摆放着,看着这些俊俏的饺子,口水欲滴。
煮好饺子要先上供,要一碗碗端着到各处神像前放好,上过香,烧过纸,才能吃。一家人坐到一起,吃着饺子,在我,这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那饺子是一年中吃的最好吃的饺子呀!
30下午,无论天气冷热,人们都在院子内外忙活。小年下午村里开始放水,每次都是放一下午。父亲和哥哥接水、洒水,父亲用瓢“刷”的一下把水甩出一个半圆,晶莹的水珠在空中悬着落下,地上有了一个半圆的水点印,一瓢瓢的甩出去,干干净净的院子里不一会儿就湿润润的,有一股泥土的香味在空气里弥漫。 泼好水,哥哥和父亲开始扫地,不一会儿,长长的院子弯弯的街道就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打扫好院子,哥哥和父亲搬梯子,挂灯笼,贴春联,看着大门口红红的对联,我高兴的念着。要是跑来几个伙伴,我们就在地下画上九方格,快活的跳一会儿,大街上响起阵阵欢笑。
母亲在院子里筛炉灰,过年每一处神像旁边的香炉都要换,母亲总是从袋子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漂亮香炉,这些香炉是母亲用五颜六色的硬纸盒缝制的,纸盒接缝处都有细密的针脚,每处针线和纸盒颜色巧妙搭配,每个香炉都是独特的工艺品。母亲把灰轻轻地倒进香炉,最后轻轻按压灰面,这些香炉在母亲面前放成一排,然后放到不同的神像前。
奶奶总是忙着准备供品,拿出蒸好的花馒头,馒头有很多种形状:有猪头,有羊头,还有鱼,蒸的最多的是用大红枣做成的两种形状的枣馒头。准备好这些,开始切菜,奶奶拿出厚厚的方子肉,横切成大片;切白菜,切豆腐,焯粉条,焯海带,随着风箱声起落,院子里飘满香香的年味……
母亲,把各屋里的床单换上新的,屋里院里都一尘不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结束了。母亲端出瓜子、糖、花生盘,说:“开始过年了,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我吃着糖果,高兴又有点担心,担心说话不吉利,因为确实也不知道那句话吉利,因此挨训也就最多,挨训过后,还会悠哉乐哉,毕竟能吃到好东西。
除夕晚上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刻,过年供神是最全的,各处的灯都亮了,各处神像前都要点上香,点上蜡烛,放好黄纸,在香拢里面放好供品,碗里有菜、有肉、有粉、有豆腐、有海带,还有不同的花馒头,二三十个碗一点点摆放,每个碗上整齐的放好一双筷子,这些准备两三个人要忙好长时间。各处准备齐全,全家一起要磕头,两个哥哥有时会逃跑出门,出去晚了被奶奶喊住,也要跟着奶奶磕头供神。
上供结束后,有时哥哥的同伴们会找他们去喝酒。母亲准备几个菜,我、父母亲、奶奶一起喝点酒。奶奶有时讲她过年时的热闹场景,犹记得奶奶意味深长的说:“现在过年不热闹了,我小时过年,好吃的太多了,那时街里的人多,有敲鼓的、耍把戏的、唱大戏的……”听着奶奶讲,我的心飞到七八十年前的年,那时过年会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呀!
初一早晨总是在噼噼啪啪的炮声中醒来,醒来后总是看到家人都穿好衣服立在屋地上,母亲总是说:“快点起来,一会儿会有好多人来磕头。”我马上穿衣起床,屋外还是黑蒙蒙的,一会儿就听到街上的声音,有一些人的嬉笑声,一会儿就有人来拜年了,到了屋里给奶奶磕头,奶奶赶紧笑着说:“不用磕,不用磕了,快起来。”说着就把跪下的人拽起来,父亲、母亲和哥哥们也都出去拜年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奶奶,一波波的拜年的人陆陆续续到来给奶奶拜年。整个早晨,都在洋溢在拜年的喜庆里。
拜过年开始煮饺子,通常在饺子里放上一个硬币,上好供吃饺子的时候,如果谁吃出硬币表明谁在一年里吉祥如意,于是,每到初一早晨吃饺子时,我都在极力寻找着“好时气”,于是常常吃的撑得不能再吃才罢休,我吃出硬币的时候是很少的,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我的快乐。
吃完饺子,换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服,有时禁不住照镜子,心里美滋滋的,哥哥总是说:“臭美,臭美,穿了新衣服也像个丑八怪。”惹得我这个假小子使劲的告状,奶奶笑着嗔怪哥哥几声,我有时向哥哥做个鬼脸,怒气全消了。
奶奶和母亲常常给我们发压岁钱,拿到钱后,小心的把钱放到衣柜的角落里。在以后几天的走亲戚中,我还会收到很多压岁钱,常常把这些钱放在一起,整理的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折角,数了又数,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富翁,思考着用这笔钱买点什么好吃的,那种“有钱”的日子是很好的。
正月里村里唱戏,看戏时,那些钱都换成了美食,也满足了我那贪吃的小性情。一边吃着美食,一边看那些不同唱腔的戏,戏没有记住多少,但是美食的滋味留在心底。
现在美食更多了,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味道了。
#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