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传奇揭秘

作者: claire_wang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4:52 被阅读5次

                (一)陈世美其人

    大宋传奇揭秘

          陈世美的人物原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清官。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又称陈熟美,生于明末清初,由于政绩突出,顺治年间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康熙年间,升任户部郎中、侍郎,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污点,更没有做出贪图富贵,杀妻灭子之事。

          陈年谷之所以被丑化,是因为清顺治年间,他的同窗好友仇梦麟、胡梦蝶找陈年谷求官,陈年谷对他们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大为不满,认为陈年谷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二人怀恨而归,途中,在河南南阳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年谷,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所以《铡美案》也叫《赛琵琶》。

    大宋传奇揭秘

          秦香莲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莲,她是陈年谷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把陈年谷化名陈世美,并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改为宋朝,由此也为铁面无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项本不属于他的“政绩”。

          相传,清末时有剧团在均州演出此戏时,陈世美的第八代传人组织家族众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使演出被迫停止。据说,现在当地仍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二)奸臣”潘美委屈多

    大宋传奇揭秘

          在传统剧目“杨家将”中,潘美以大奸大恶的形象出现,他陷害忠良,卖国求荣,成为与南宋秦桧不相上下的奸之大者。 然而,历史上的潘美却不是这个样子。 据《宋史》,潘美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名将。潘美行武出身,直接参与了拥立赵匡胤称帝的陈桥兵变。在宋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诸将的兵权。

          但有一个人例外,此人就是潘美,由此可见,赵匡胤对潘美信任到了何种程度。 其后,潘美南征北战,为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灭南汉、灭南唐,潘美皆为主力。 宋太宗年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

          在这几人之中,王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随军护军,有直接上书皇帝的特权,负有为朝廷提供军情的责任,因此,他不是统帅的下属,而是皇帝安插在边关的耳目。统帅对他也不敢不敬三分。而杨业的身份也有些特殊。杨业原为辽国盟邦北汉刘氏政权的大将,曾经受到北汉皇帝刘崇的宠信,后来才归降大宋。虽然归降以来也战功赫赫,可他毕竟不是根正苗红,受到蔑视和排挤也在情理之中。 很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宋边关几位主要将领各怀心事。护军王具邀功心切,便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明知出兵必败,但却不敢违抗命令。一边是副帅,一边是皇帝派来的护军,潘美自然只有装聋作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听任杨业出战。

    大宋传奇揭秘

          后来发生的一切就和舞台上的故事有点接近了,杨业战败被俘,绝食三日而亡。杨业生得平凡,死得伟大,这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悲剧英雄。然而在他死后,杨业的人气却达到了最高点,成为民间讴歌的对象。而大宋王朝的开国元勋潘美却阴差阳错地被推上了被告席,成为陷害杨业的小人。 开封市里至今还有两湖,一清一浊,清者被人唤作杨家湖,浊者自然是潘家湖。你看,有时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蛮不讲理。

          (三)真实的“狸猫换太子”事件

    大宋传奇揭秘

          历史上真实的“狸猫换太子”事件。关于这个故事,戏剧中是这样演绎的:宋真宗时候,刘妃和李妃双双怀孕,但是李妃率先诞下了皇子,恶毒的刘妃为了自己的地位,把李妃刚生下的儿子带走,换成了一只狸猫,宋真宗大惊失色,以为李妃生下了个怪物,一气之下就将李妃打入了冷宫,立了刘妃的儿子为太子,刘妃因而成了皇后。

          那么真实历史上是什么样子呢?刘皇后的名字叫做刘娥,她出身名门,家里的父辈都是大将出身。据说她的母亲生她的时候,梦到圆圆的月亮钻进了自己的肚子,在过去,人们认为君主是太阳,皇后是月亮,因此这个梦,预示着刘娥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母仪天下。不过后来的刘娥,她的人生似乎并没有朝着母仪天下发展,她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家道中落,母亲只好带着年幼的刘娥回娘家生活。

          刘娥长大后,嫁给了一个银匠,后来就跟着丈夫一起到了京城谋生。刘娥长得漂亮,又弹得一手好拨浪鼓,并且十分善于交际,她在京城结识了襄王府的管家张耆。那时候的襄王刚满16岁,他就是以后的宋真宗。宋真宗十分喜欢蜀川女人,而刘娥恰巧就是四川女子,因此张耆一直想方设法想要将刘娥送给襄王。不久之后,襄王府举行选妃仪式,张耆觉得时机到了,他劝说刘娥的丈夫一起帮忙。

          刘娥的丈夫也是个贪财的人,十分高兴的扶了扶自己的绿帽子,将自己的老婆拱手送进了选妃的队伍中。果然,襄王对刘娥是一见倾心,但是刘娥毕竟是个穷苦出身,又嫁过人,因此襄王的母亲坚决反对,找到了皇帝赵光义,赵光义下令将刘娥赶出了京城,并且给襄王另外赐婚,把潘美的女儿嫁给了他。

          既然明面上不行,暗地里总可以吧,虽然名义上刘娥被赶出了京城,但是襄王仍然经常跟他见面,两人的地下恋情一直持续了十五年,可见刘娥的魅力不小。终于熬到了赵光义去世,襄王上位成了宋真宗,而刘娥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跟着宋真宗入宫成了美人。

          因为身份原因,刘娥还是无法成为皇后,当时的皇后是宋真宗的另外一个妃子郭氏。但是郭氏早死,而潘美在宋真宗还没当皇帝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此时六宫无自主,宋真宗也没有儿子,要是刘娥能生下个儿子,那么皇后之位肯定就是她的的了。

    大宋传奇揭秘

          但是偏偏刘娥无法生育,刘娥冥思苦想之后,想出了借腹生子这个主意,她将身边的侍女献给了宋真宗,借由侍女刘氏为自己生下了一个皇子,于是刘娥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后,而太子的生母被封为了妃子。刘娥虽然养的是别人的孩子,但是她对太子,对太子的生母都算不错的,当然,她也是凭借着这两人才能坐上皇后,皇太后的宝座。

          这就是真实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狸猫,刘娥也不是个恶毒的皇后,总之,历史就是这样,演义的永远比真实的历史精彩。

          (四)“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由来

    大宋传奇揭秘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娶名门才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忙于国事,常不回家。而姣娘正值妙龄,难耐寂寞,便与家中一仆人偷情。事情很快传到王安石的耳朵里。一天,他假称外出办事,悄悄藏在家中,让轿夫抬着空轿子出了门。深夜,他蹑手蹑脚地溜到居室的窗外,听到俩人正调情。很生气,但他并没有惊动屋里的人,而是拿起一根竹竿朝树上的老鸹窝捅了几下,老鸹惊叫着飞了。屋里偷情的仆人闻声忙从后窗逃走。

          转眼到了中秋,王安石想借饮酒赏月之时婉言相劝姣娘,便趁着酒兴说:"饮空酒无趣。我吟诗一首你来答如何?""是。"姣娘答。王安石吟道:"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一听就脸红了。"扑通"跪在丈夫面前答到:"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见她诚心认错,心也就软了。他想:自己已经花甲,而姣娘正值花季,不能全怪她,与其责怪他们不如成全他们。中秋节后,王安石赠白银千两,让仆人与姣娘成了亲。事情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赞不绝口,"宰相肚里能撑船"成了千古美谈。

          北宋文人政客,彼此相识且多数同朝为官,他们之间政见不同,有些几乎是为“死敌”,政治上的你死我活,才华横溢者如王安石和苏轼,上演了一场“相爱相杀”,但最终“一笑泯恩仇”的千古传奇——我跟你政见不同,但不代表我不欣赏你的才华,不敬佩你的为人。

          宋神宗继位之后,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召王安石入京为相,支持他实行变法,王安石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为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由于变法触及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且一些不合时宜的举措也侵害了百姓利益,导致实行过程异常艰难,遭到了以司马光和“三苏”(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大苏轼16岁,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同年获进士,轰动天下之时,王安石已经是官场前辈级别的人物了。

          变法初期,因为有皇帝背后支持,反对的声音还比较温和,但王安石万万没想到苏轼这个在官场初露矛头的小子充当了急先锋,他写了一篇奏议《议学校贡举状》上呈皇帝,以为不必变法。

          奏议中所述虽是老生常谈,但苏轼的文采何等厉害,他分析时事,雄辩滔滔,其文章影响力宛若一波滔天巨浪,迅速席卷了朝廷所有人士,连一贯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开始动摇,这对王安石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他是个极聪明之人,不到半年,就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政权日益稳固,他深知一旦皇上改变看法,他的变法必然不了了之。

          反对变法的人中,苏轼名声最响亮,文采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王安石采取了“以儆效尤”之法,迅速把苏轼踢出政权中心,让他去开封府当推官,天天审理案件,无暇顾及其它。

          王安石没料到这一举措误打误撞成全了苏轼的名声,他杀伐决断,精明利落,在百姓中口碑相传,反而闻名遐迩。

          但也由此,二人交恶愈演愈烈,不过二人交恶只为政见不同,立场不同,是为公,不为私。

          苏轼虽然跌落政权中心之外,但是宋神宗仍旧非常欣赏他,很喜欢读他的诗,也喜欢看他的策论奏议,所以一再打算把苏轼召回身边修起居注,当然遭到了王安石的反对。

          二人针锋相对,王安石全面打压之下,苏轼为官想要大展拳脚的抱负一一落空,苏轼愤懑,更加针对王安石,直到他出任考官之际,出题故意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终于触动了王安石的逆鳞,他多次要求宋神宗罢黜苏轼。

          前面所说王安石是个聪明之人,他懂得官场进退之法,也懂的如何猜测圣意,而苏轼本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他一度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最终苏轼自请外放,王安石当然立刻成全了他,苏轼被安排到杭州做通判,二人交恶正式告一段落。

          苏轼就是块金子,到哪里都可发光,而且他性格有“随遇而安”的一面,来到杭州后,他照常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把西湖治理地仅仅有条,赢得不错的名声。

          苏轼与欧阳修作为北宋的文坛领袖,所作诗词传播甚远,他的某些文章或许只是发发牢骚,却被御史抓住把柄,说他攻击时政,斥责皇帝,欲置他以死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

          而此时的王安石因为变法引发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外部又有保守派各种阻挠,变法难以推行,王安石请辞丞相,隐退江宁府。他听说“乌台诗案”后,立刻给宋神宗上了奏议,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引申出来就是北宋没有以言杀士的先例。

          王安石没有因为苏轼是政敌就落井下石,反而对他伸出援救之手,可见二人交恶确实为公,也足见王安石心胸之广阔,为人为事乃真君子作为。

          除了王安石,朝堂之上还有其它人对苏轼伸出援手,包括其弟苏辙和曾经跟他政见相左的变法派“死敌”,而苏轼曾经自以为的同一阵营的保守派“好朋友”大都选择了沉默。想必此时的苏轼,才真正看透官场险恶,人情冷暖。

    大宋传奇揭秘 大宋传奇揭秘

          后东坡先生去常州赴职之时,路过江宁,专门拜访了时在江宁的王安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苏“江宁相会”,一直为后辈津津乐道。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完全辞去官职,“裸退”隐居钟山,他与苏东坡相会时,穿着跟钟山农民一样的衣服,骑了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东坡。苏东坡见王安石已在江边,慌忙下船作揖而礼,郑重地对王安石说:“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此时二人远离朝廷,王安石历经官场黑暗失子之痛,苏轼外放在野不算得志,二人都处在人生低谷期,却在江宁结伴而行,游山玩水,谈佛论诗,度过了一段惺惺相惜的时光。

          64岁的王安石两度为相,在官场历经浮沉,经历过惊涛骇浪,他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合朝廷为官,劝他远离政治,归隐田园生活,对苏东坡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苏东坡离开江宁后曾写文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感激和景仰: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另外,苏东坡还在致王安石书信和致自己好友《滕达道书》中曾谈起过想在江宁买田,与王安石在钟山相伴终老,终不得如愿。

          当然王安石对苏东坡的评价更高,他评价苏东坡为:

    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

          此时王安石64岁,苏东坡48岁,距离他们初次交锋已经过了十几年。江宁相会两年后,王安石就病逝了。皇帝哲宗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苏轼奉旨为王安石拟敕文: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

    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这是一对政敌,也曾争锋相对,剑拔弩张;但最终他们握手言和,惺惺相惜。在政治立场上,他们各为主张,绝不向对方妥协;但在品格文采上,他们互相欣赏,引为知音。二人和而不同,在文人相亲的道路上成为典范。

          高尚的人格修养,从广阔的胸襟开始。

        (六)西门庆、武松、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前世今生

    大宋传奇揭秘

          西门庆,是女人眼中的负心汉,男人中的败类。也是民间地痞、恶霸、官僚、淫棍的典型代表。

          如果放在现代,这样的人是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但是古代也存在这样的人吗?如果有,那么西门庆的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根据某个人而杜撰出来的?

          在兰陵笑笑生的代表作《金瓶梅》中,西门庆以大淫棍的形象出场,最后也是死于淫乱。据史料记载,兰陵笑笑生可能是明朝的大才子王世贞。王世贞的父亲是因严嵩父子陷害而死的。无权无势的王世贞不能给父亲报仇,但是自己写的一手好文章。历史上有名的《首辅转》和戏曲《凤鸣记》,都是大骂严嵩的。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小名叫“庆儿”,号“东楼”。“东楼”对应的是“西门”,在加上严世蕃的小名庆字,就是西门庆了。

    大宋传奇揭秘

          严世蕃,历史上记载有妻妾几十人,吃穿用度都极尽奢靡。严嵩因为宠爱儿子也没有对严世蕃严加管教,反而父子俩都如出一辙的贪婪作恶。甚至还有不得势的皇子向严嵩父子贿赂送礼的事情发生,更加让严世蕃目无法纪,自大狂傲。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的西门庆都是花花公子形象,长的高大帅气,在加上自己的权势,才会到手无数美女。但是真实的西门庆却不是一枚帅哥。他长的四肢短小,并且身材臃肿,还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这个外貌如果放在现代,就是个残疾人,是不好娶到老婆的。但是,严世蕃是谁?那时严嵩的儿子呀,人家的爹爹是明朝首辅。这严世蕃又是独子,所以想嫁给严世蕃的女人也是不计其数。

          这严世蕃别看长的不咋滴,可是他的智商和体力却是比普通人高。严世蕃二三十老婆,就是夜夜欢歌,也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精力特别旺盛。严世蕃的聪明还曾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他特别会猜别人的心思,而且一猜一个准。就这一项绝技,就让嘉靖皇帝喜欢的不得了。严嵩也靠着嘉靖对儿子的青睐一步步高升。

    大宋传奇揭秘

          据《浙江通志》记载,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路经此处,看见武松武艺出众,于是便让他到巡府干差事,不久后受任都头。后来,因功升为提辖,成为高权的心腹。

          武松的后半生《临安县志》里记得较为清楚。说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武松也被赶出了衙门。继任杭州知府的叫蔡鋆,即京城太师蔡京之子。蔡鋆任官期间,虐政殃民,杭城百姓怨声载道,背地里都称其为“蔡虎”。武松公愤私仇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他藏匿在蔡府前,候到蔡鋆即呼啸而上将其捉住,旁人尚未反应过来,武松已将其数刀捅死。武松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后死于狱中。当时的杭城百姓,为感其为当地除一“虎”,自发为其殓葬,造墓于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大宋传奇揭秘

          “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作为《水浒传》当中的经典片段,得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亦可见文学成就之高。但鲜为人知是,这则故事的蓝本源自元末明初将领卞元亨的传奇往事,换句话说,施耐庵是将此人的传奇经历移花接木到武松的身上,经过艺术加工,最终才有了经典的传世。

          施耐庵本是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在元朝中过进士,曾在杭州做了三年的官,因与上司不和,辞官归隐苏州。军阀张士诚占据苏州后,聘请施耐庵为军师,对他很是礼遇。张士诚迫于朱元璋的进逼,一度向元朝归顺、求援,遭到施耐庵的反对。施耐庵苦劝张士诚无果,便再度辞职归隐,此后再没有复出做官,在坐馆教书之余,便是集中精力写《水浒传》。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事件为背景,以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将宋江及其党羽共三十六人的事迹扩充开来,最终形成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汇。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不少人物原型取自张士诚集团的成员,经过艺术加工,最终成了性格鲜明的梁山好汉角色,而武松的原型正是张士诚手下的大将卞元亨(一说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此处存疑)。施耐庵笔下的好汉原型多出自张士诚集团确有些根据。

        卞元亨是元末江苏盐城县人,自幼饱读诗书、能文善赋,诗词音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一位文艺气息很浓的才子。不仅如此,卞元亨身材魁梧、天生神力,能轻松地举起千斤重物,是远近闻名的厉害角色。卞元亨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中最具话题性的事件,便是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

          盐城以盛产海盐闻名,境内多盐场,尤以伍祐场(即今盐城市伍佑古镇)较为知名。当时的伍祐场还是个林深草密之地,屡有猛兽出没,其中便包括华南虎。在虎类当中,华南虎的个头虽然比较小(2-2.5米),但体重依然在三百斤左右,对于凡人来讲依旧是庞然大物。

          话说卞元亨听说伍祐场有老虎为患时,凭借着年轻气盛、一身肝胆,竟然徒手找老虎单挑。可卞元亨即使再莽撞,也懂得不能跟老虎正面相搏,而只能以智取胜。所以卞元亨在与老虎碰面后,面对着老虎的扑、掀、剪,用辗转腾挪来躲避,然后趁老虎泄气的机会,用脚尖猛踢老虎的下颌骨,一招便将老虎击毙。

          卞元亨只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迹很快便传遍乡里,立时成为远近颂扬的大英雄,而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便将他的事迹搬到武松身上,经过艺术的渲染、夸张,终于造就了“武松打虎”的经典传世。从这点来看,武松在历史上的原型正是卞元亨,只不过武松打虎的情节比卞元亨更精彩、更丰满而已。

    大宋传奇揭秘

          张士诚起兵后,卞元亨投身于他的帐下,以大将身份征伐攻讨,立下赫赫战功。卞元亨在军中与施耐庵私交甚好,平日里经常切磋诗词歌赋,很是相得。张士诚称王后变得骄横跋扈,除兄弟亲戚外,对外姓将领、谋士礼遇渐薄,由此引得卞元亨、施耐庵等人的失望,致使二人最终脱离张士诚归隐。

          明朝建立后,卞元亨因长期侍奉张士诚的经历,不想在新朝做官,所以面对朱元璋屡次三番的征召,每每都给予回绝,并赋诗“恐使田横客笑人”来申明本心(“及士诚跋扈,屡谏不听,辞去。朱元璋见卞元亨如此不识抬举,心中非常恼火,便下令将卞元亨发配到辽东充军。

          卞元亨在辽东流放三十余年,直到明成祖登基后才被赦返乡,此时的他已是年过七十的垂垂老翁。卞元亨超级喜欢培植牡丹,等到返回故里后,依然以吟诗作赋、培植牡丹来自娱自乐,并自称东溟叟,又号柏门老人。在获释返乡后的第十七个年头,卞元亨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三岁。卞元亨文武全才,留下的作品很多,遗著有《柏门诗集》、《牡丹诗》等。

    大宋传奇揭秘

          《水浒传》中最有反差萌的要数武松和武大郎,一个身高八尺,一个身高五尺,都不知道怎么长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武大郎的印象,直到我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新闻”:1994年,考古学家发掘了武大郎墓,推断真实的武大郎应该身高一米八。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自幼家庭贫困,父母早亡,考古证明武大郎身高一米八。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从小聪颖过人,崇文尚武,尤其喜欢诗书。

          前半生的不幸造就了这位七尺男儿,在他中年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 并且出任山东谷阳县令,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看到这里各位看官惊呆没有,武大郎不但不是卖烧饼的,还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呢。

          再来看看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大小姐,出生富裕,住在距武大郎1.5公里的黄金庄。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从小便爱慕武大郎的才华,早在武大郎穷困潦倒的时候,潘金莲不顾家人反对接济他。武大郎金榜题名后,这段良缘终成正果。并且生育了4个子女,并且没有任何的出轨,尤其是潘金莲的贤良淑德,反而是贤妻良母的好榜样。

          那为什么施耐庵的水浒中这对夫妻所为人不齿呢?后来得到证实 武大郎家贫时,曾受过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黄堂的房子被烧,投靠已经当了县令的武大郎。但是武大郎绝口不提关于资助的事。黄堂感到不满。

          于是,黄堂四处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丑事”,张贴“大字报”。武大郎和潘金莲成了焦点人物。

        西门庆见黄堂抹黑武大郎后,决定给黄堂出主意。西门庆让自己成了谣言里的“男小三”,与诸位女人谱出一段段荒唐之曲。

          而当事人武大郎却还蒙在鼓里。但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而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施耐庵信以为真,写进了《水浒传》。

          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但是道歉信的内容并没有被公示,据说如今放在了武家祠堂当中。

          然而我感觉其实没这个必要,毕竟只是一个小说罢了。虽然全文没有公布出来,不过我找到了其中一部分节选,只是不知道真假: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宋传奇揭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rl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