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自得其乐学论语
八佾篇第十五:对礼的重视

八佾篇第十五:对礼的重视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00:08 被阅读6次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能够进入太庙,必与此事有关。因此,很多人主张,此事发生于孔子年轻时,当时孔子始仕于鲁,协助鲁君入太庙祭祀。鄹人之子,即指孔子。因为孔父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当时以邑称人,故鄹人即指孔父淑梁纥。孔子以知礼闻名,可是他进入太庙时,为什么每遇见事情都要问一下呢?当时,别人也感到疑惑,因此才有一问。从问话人的语气,似乎能看出此人或者是一个长者,并且是对孔子的不相信和轻蔑。那意思就是:叔梁纥的儿子进入太庙,凡事都问一问,好似一无所知,是谁说这小子知礼的?我可一点都不相信。孔子听闻此,回答很简单:“是礼也”。对这三个字,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认为也同邪?那么这句话就是反问句,意思是:在太庙里从事的这些处处违礼,这是礼吗?这是看不惯鲁国国君僭礼,明知故问,不便当面指斥,以示自己的不满;另一种意思就是:这就是礼。孔子知礼还问,这表明孔子的谦虚好学和对礼的重视。因此宋尹氏说:“虽知犹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毛主席还曾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倡“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要这样做。顺着这个意思来,这说明孔子重视礼,谦虚好学,勤进钻研。

            不管是以上两种中的哪一种,似乎都能说明孔子对礼的重视。从第一种意思来看,正因为重视,所以才对别人违礼的行为看不惯,在不便或不能当面反驳的情况下,每事问,与“不欲观”和“不知禘之说”一样,都是表达对违礼行为的不满,以示自己重视、维护礼;从第二种意思来看,每事问,也同样体现了对礼的重视,人对自己看重的东西才格外留心,细致观察,详细审问,彻底学通弄懂。孔子不关心鬼神,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一个尊礼、学礼,致力“复礼”的人来说,能不“每事问”吗?这可是孔子一生的理想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篇第十五:对礼的重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nw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