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26)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16:06 被阅读29次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本章特别阐述[我见]对于修道的损害,以告诫修道者务必要对[我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有我必有为,无我方无为。所谓[我见],即执着于自我,凡事皆从[我]的角度处理,其深层原因即是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尖,很难长久站立,每一步都跨得非常大,反而难以行走。这都是过于自我、过于有为的原因。企,有企望、企图、刻意攀援之意。有攀援则有执着,有执着则有束缚,看似积极进取,实已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跨,则有心浮气躁、急促冒进之感。看似勇气可嘉,实则欲速不达。这两种现象,看似追求[无我之道],实则增进[有我之私],值得修道人引以为戒,特别是修道初期,更容易犯这两种错误。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之时,真我难以显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我]其实是[无我],有[自我]挡在面前,是无法见到[无我]的。

    自是者不彰;自我肯定之时,真我隐没不彰;道理同上。

    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之时,功德烟消云散;无我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功德。

    自矜者不长。自我尊崇之时,必定难得长久;有我之妄心无常生灭,无我之真心无生无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从修道者的角度而言,以上这些充满了[自我]的情态皆是多余的累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些皆是背离了[道心]的[人心私欲],人心不死,道心不活,因此致力于与道相合的修道者应务必远离,莫要被其污染了清净的自然本心。

    后面这六句话,皆是对本章最前面两句话得注解,以说明[打破自我]之于修道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自我]这一牢笼呢?

    在观心实修中,深入观察[我]的妄念本质,深入观察[我]的执着本质,深入观察[我]的空性本质,深入观察[我]的幻相本质,从而看清[错觉]以及[错觉]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可以打破错觉,重新树立对自心本性的正确认识——本自无我同时觉空不二的真相。当我们在直观自心的过程中,真实、深刻地洞见到[我]的空性本质时,自然就可以破除妄想、放下执着、驱除迷惑、复归于本然清净的无我之心。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道德经》(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fe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