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电影般的看电视剧情景,许多小伙伴都表示都是那么过来的:左邻右舍聚集在一起看。
Ying说:想当年我家好像是22寸彩电,晚上那是人挤人啊[捂脸][捂脸]我差点被一口刚喝的水给呛着,绝逼绝逼大土豪!
香秋卓玛说:我们小时候除了看黑白电视,还流行在院子里看电影。
看电影这事儿,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那就更奢侈了。
十里八乡的最多有一户人家有放电影的设备。而这一户人家通常得到各个村子里去赶场子。
村子里也不是随时都会放电影的,当然最主要还是经费的问题。
就拿我们村来说吧,因为资金不富裕,所以一年到头放电影的次数就那么一两次。
一次是一年一度的庙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是我们村的庙会,而电影通常是初十晚上就放映的。
再有就是春节元宵的时候,为了给节日增加气氛,偶尔也会请电影来放映。
除此之外,那就是有钱人私人办喜事请来助兴了。
不管什么条件来的,只要有电影看,那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儿,尽管有时候放的电影我们也不一定能看懂。
有时候幕布是挂在某户人家的墙上,有时候是打好两个木桩挂在木桩之间,只要一看到幕布挂好了,孩子们就会搬好长板凳去占位,搬个两条板凳一家人都够坐了。
儿时看过的那些电影,至今一个都不记得。可能是那时候主要的心思并不在电影上,孩子们的心思都在于放电影时家长给的几毛钱上。
只要一放电影,就会有很多小贩一起从四面八方赶来卖零食或玩具,家长也会多少给个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平时的零花钱几乎为0呢。
我们家有仨,每人最多给个5毛或1块的,这是我们可以任意挥霍的经费。
我自小对那些玩具女饰啥的不太感冒,因为买玩具花费大。唯一花钱买过的玩具还是爹爹出差带回来的发条青蛙,其余都是自制比如陀螺、弹弓、链条手枪、铁环之类的。
倒是对吃的从小就兴趣浓厚,没钱的时候还会跟学校门口卖零食的老奶奶赊账。记得上一年级时有次很想吃泡泡糖又没钱,我就告诉她:奶奶,我想吃泡泡糖,可是我没钱,你可不可以先卖给我等我爹来了再给你钱?
老奶奶爽快的给了我两毛钱的,我拿着泡泡糖屁颠屁颠的跑开了。
后来老师们知道了这事,把我一顿夸。我爹则狠狠的训了我一顿,毕竟这事不可形成习惯,那是儿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赊账。
从那以后,知道了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
有钱时每次最喜欢花费的就是2毛钱买葵花籽,不称重,用一个杯子量一杯,然后用报纸包起来,边看边嗑瓜子,那感觉老好叻!
五分钱一包的酸梅粉,一次性会买上好几包,用那个比挖耳勺稍大点的塑料勺一点点的挖到一滴不剩最后把袋子都要撕开舔几下的……
果丹皮,总觉得那时候的味道比现在的要好吃太多……
还有那2毛钱一包的藕丝糖,一点点的撕进嘴里吃得像白胡子老爷爷……
等钱花完了零食吃光了,瞌睡也差不多来了,然后被赶回家睡觉去了。所以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电影放了什么。
于我而言,儿时电影放的不是电影,而是各种有关零食的记忆。
齐悦梦想社群第59篇
我是刘玲华,坚持每天一篇原创日志,这是第637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