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是如何快速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其实也可以叫做如何快速的成为一个高手。
这个时代发展的飞快,城市每天都是一个样子。工作的种类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今天学的东西可能明天就没用了,每天慌慌忙忙的觉的有好多东西要学,但到头来好像什么也没学到。
每天鸡血满满,但其实都是焦虑。
我不知道以前的人焦虑的是什么,或许是工作,或许是别的,但我最近一年最让我焦虑的却是个人的成长。
我从去年8月份开始写东西,也确实努力写了一段时间,也有几篇干货文写的还不错,感觉自己也懂了点套路。
当然,在这期间也看了很多文章,有的说光写没有用呀,你得运营了个人公总号,不然怎么扩大影响力;有的说干货文总是文字多干哪,你得加点手绘,加点思维导图;也有的说写文章你得了解读者,你得懂点心理学啊,你看怎么写怎么写读者比较容易接受。
当然这些说的都对,为此我也看了很多课程,有手绘的,有写作的,有微信运营的,有理财的。学完一圈回来之后,我发现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收获。
李尚龙有本书,名字叫做《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我觉的这句话就是我在很长一大段时间里的真实写照。
我忽然明白,想多学东西是好的,但这得在学精一样东西之后。
前段时间看了易仁永澄老师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很冲击的我的三观。他说,你如果定了个一年读100本书,并写50篇书评的年度计划,那么你不如定一个一年读200本书的计划。
怎么样,是不是挺毁三观的。
一年读100本书并写50篇书评跟一年读200本书哪个收获大呢?我觉的关键的点在于“系统”,“系统”,“系统”。(重要的事说三遍)
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光读书肯定是不够的,起码还得输出,但是如果对于没有自己知识体系的人来说,当然就是大量的阅读先建立起知识体系再说。
这就好比,我们上学的时候,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会觉的乘法除法好难,到了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小学的数学;在初中我们觉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到了高中,问题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这不是说我们变的聪明了,而是因为我们的系统更加完善了,自然学的也就轻松了。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了一棵树上的叶子,一开始我们会觉的树上的每片叶子都长的差不多,根本记不住哪片是哪片。但是一旦我们看到了整棵树,我们就知道了哪片叶子是哪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哪些叶子长的高,哪些叶子颜色深。
我之前曾在微博上问过秋叶大叔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学习达人,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秋叶大叔回答的很详细,其中一条是:“在短时间内大量的输入,然后像写一本书一样的结构化输出”。
那时候听到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前段时间我去北京出差,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加班的干了2个多月,每天的空闲的时间基本都在晚上10点之后,而且更致命的是酒店的网不能用。
因为是出差,也没有带书,然后就在白天下载一些教程晚上回酒店看。(当然这些教程都是关于前端编程),我就这样天天看,看着看着突然有种悟了的感觉。很多以前不理解的东西都连在了一起,成了一个系统。
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说:“在短时间内大量输入”。
因为知识是有关联性的,在短时间的大量输入,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不断的重复,强化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快速的帮我们建立一个系统。不管这个系统的是否完善,是否正确,至少他是一个系统,一个把所有知识关联在一起的系统。
然后就是像写书一样的结构化输出。
一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结构清晰,自成系统。像写书一样的输出可以不断的优化和巩固我们的系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一棵树他本来的样子。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有类似的概念,叫做主题阅读。这是一种高级的阅读技巧,意思是说在一两个月内,对某一个主题进行针对性的阅读,然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道理总是想通的,即便你见过各种叶子,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哪棵树上的叶子,你怎么能说你你知道这片叶子呢?
很多人会想学一样技能,或者想培养自己的一个兴趣,又或者想成为某个领域内的高手,那么我给出最中肯的建议就是:“在短时间内大量的输入,然后像写书一样的结构化输出”。
具体短时间是多短?大量的输入是多大?
这个学习东西不同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23个月足够了,每天学习23个小时左右,然后再加上练习时间1~2小时。
网友评论
最高效有用的复习
就是每天大量输入后
需要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