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辉之《大秦帝国》
01
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孙皓晖先生的鸿篇巨制《大秦帝国》,掩卷长叹,思绪万千。
孙先生著书十六载,写了五百多万字,讲述了从秦孝公到秦朝灭亡约一百五十年间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为详实的战国历史。
其中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情节,孙先生一定是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让我们了解到光明背后的阴暗,荣耀背后的杀戮,恭顺背后的反叛。
一部大秦帝国史,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再现了帝王将相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显得那样苍凉悲壮大气磅礴。
“千古一帝”——秦始皇
02
作为六国的终结者和新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即使在陵墓中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
对于个人而言,他实现了祖辈的夙愿,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点,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他的人生应该是完美的。
对于历史而言,他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无奈,由于他的致命失误,历史变得波诡云谲变幻莫测。
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人们只能通过史书的蛛丝马迹来揣测,是什么原因使强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有许多历史谜团无法解开,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为什么让一个阉竖左右国运?
赵高,这样一个卑贱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了不可告人目的?
造化就是这样的弄人,不可能的事情反而成为可能,而可能的事情往往出人意料。
赵高的阴险狠毒,李斯的虚伪贪婪,这两个离秦始皇最近的人成为终结大秦帝国的始作俑者。
赵高之本性
03
秦始皇最大的失误在于识人,他竟然没有看穿赵高的真面目,养虎为患反受其害。
因为母亲是赵国人,秦始皇最初叫赵政,父亲赢异人逃离赵国后,母子几乎沦为赵国人质,费尽周折才回到秦国。
赵高是秦王在赵国时收留的阉人,与秦王从小相伴很是投机,一直跟随秦王左右深窥帝王奥秘。
在平时,赵高就是秦王的“出气筒”,呼来呵去打骂随意,而赵高从来没有半点怨言,表现的非常温顺可怜。
所谓伴君如伴虎,战战兢兢委屈隐忍了多年,赵高养成了察言观色善于机变的本领。身体的残缺,性格的扭曲,使赵高表现出异常残忍和变态的一面。
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在处理嫪毐谋反事件中,赵高手刃赵姬和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可谓是胆大狠毒。
在灭赵国以后,赵高擅自残杀曾经欺辱过秦王母子的赵国权贵,显露出残忍凶狠的性格。
不顾违反秦法,肆意猜测王意,其胆量和野心不可小觑。虽秦法之威严,但在秦王的庇护下,赵高有惊无险逃避了惩罚。
秦始皇并没有看透赵高这个人,也许是赵高太善于掩饰和表演,也许虽有所察觉但并未放在心上。
其后,竟然把少子胡亥托付给赵高调教,拜其为师学习秦法,这是秦始皇最大的失误。
皇子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应由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来教育,怎么能让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宦官充当老师。
如果没有掌控胡亥,赵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矫诏的阴谋。
李斯其人
04
第二个没有看明白的人是李斯,李斯师从于荀子,饱学法家之道,受到秦王的赏识和重用,一篇《谏逐客书》更是名扬天下誉满九州。
在秦统一六国的十年里,在秦王周围簇拥了众多杰出人才,如蒙氏祖辈、王翦父子、郑国、茅焦、李斯、尉僚等。
也充分显示了秦王对人才的驾驭能力,但也未免有鱼龙混杂之嫌。
在创业阶段,人心向上,争相立功之心切,凝心聚力共谋大业。
良好的氛围可能掩盖人性中恶的东西,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满足了一些人的人生追求,这个时期的李斯表现的卓尔不凡功勋卓著。
其所谓“共患难易,同享乐难”,一旦富贵降临财富加身,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李斯就是这样的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伪装的再好也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有人已经觉察到李斯的变化。
李斯有个特点,在秦王面前从来不过分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争辩不强谏,很是受秦王喜欢。
一些敢说敢当坚持己见的将领,对李斯这种暧昧的态度很是不满,王贲临死之时可能提示过秦王要防备李斯。
其后秦王也专门和李斯进行了长谈,为此李斯郁郁寡欢心情沉闷了好长时间。但秦王的离世太过突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只留下只言片语的遗诏匆匆而去。
忠臣、良臣与诤臣
05
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中有精彩的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拜读领略。
秦始皇最后的命运转折,令人扼腕叹息而心情沉重,这里引出一个历史话题,邦国兴衰最需要的是忠臣、良臣还是诤臣?
在邦国危难之际,忠臣可以至死不渝,置生死于不顾来维护邦国利益,譬如“周公辅成王”。
在创业和守成时期,更需要良臣,出谋划策各显神通,需要的是智慧和才能。
帝王想要成为一代明君,就必须有诤臣,“国有诤臣,社稷安宁”。
唐太宗正是有了魏征这面“镜子”,才成就了大唐盛世伟业,也成就了自己“一代明君”的美誉。
可见,忠臣、良臣和诤臣是邦国之三大柱石,关系国家之安危,邦国之兴衰。惜乎!
在大秦帝国危难之际,在秦始皇周围缺失了“三大柱石”,留下的只是奸佞小人,大秦帝国不亡才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