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二十)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08:02 被阅读11次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章承上章之意,讲“为下不倍”、“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愚而不自知,贱而不自爱,活在今日,天天想着按过去的方式行事,这是在制造麻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虽在其位,也应时时小心谨慎,反省自己的德性修养是否足够精深,反省自己是不是对事物有足够的理解,否则也不可妄行政治。孔子说“吾从周”,是因为“今用之”,是适应时代,是对自己的德性修养的谦卑,是对天地之道的敬畏。

    这里有两个地方值得讨论,第一个是“克己复礼”是不是“反古之道”?我倾向于认为不是。“克己复礼”是君子保持日常修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一种方式,是“敦厚以崇礼”的意思,并非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一定要按周礼行事,更不是要求以周礼行诸百代千秋。这个“礼”字是通义而不一定是古礼。孔子也是一个“通达派”而不是什么冥顽不灵的“复古派”。

    第二个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选择。通观《中庸》全篇,都可以看出一种经验主义的精神,当然,天道是存在的,是我们探索与追寻的对象,但谁有自信可以替天道说话呢?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圣人孔子,也是时刻保持谦卑与敬畏的。“不敢作礼乐”,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主义之选择。

    “为下不倍”即“为下不背”,“下”不一定是位置,也可以指德性。“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更不是今天常用的“明哲保身”之意,“哲”是通达事理之意,知当下可为、当为之事,才是通达事理,这便是一种谦卑与敬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笔记(二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ow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