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三年级了,妈妈说这学期有了巨大的变化,对家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就问:妈妈,我帮你摘菜?妈妈,我帮你淘米吧?妈妈,要不要拖地啊?
妈妈说,儿子对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感兴趣,唯独对写作业不感兴趣。直接拒绝孩子吧,于心不忍。硬逼着他去写作业也觉得不合适,孩子毕竟没做错什么。可由着他吧,又担心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成绩出现问题。更担心的是,孩子从此对学习就不感兴趣了,这可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啊。
我也经常出现这种担心。
我做过设想,如果孩子学习认真,学习态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那我不仅会少很多烦恼,而且可能因为孩子的学习而增加许多生活的乐趣和应对其它困难的信心。
反过来说,当我看到孩子“不务正业”比如玩游戏,哪怕就是看到她在画画,我也会气不打一处来,总觉得如果她把这份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才更好。
最近看了点管理学方面的书,印象比较深的是对经理人薪酬制度的设计,一般会采取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结构化薪酬制度。
薪酬是种激励手段,目的是让经理人努力工作。如果只看短期业绩,那经理人一定就会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果太重视长期业绩,那就激发不出经理人的热情,所以必须兼顾。
这种结构化的薪酬制度不是开始就有的,是企业家、管理学家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根据人性在不同薪酬制度下的展现摸索出来的,都是用真金白银买来的。
经理人的薪酬制度和孩子教育,和孩子做家务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最大的联系就在于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我们太重视短期收益,看不到长远发展。
人生有两个无法否认的必然,一个是分角色,一个是分阶段。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剧本,当爹妈的就要供养孩子上学,当老板的就要挣钱给员工发工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上学、工作、结婚、养娃,都是任务,都是不同阶段的任务。
一个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学习,就逐渐成为了生活的全部。这既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是他们不得不扮演的角色。
但生活的另一个现实是,两个阶段不是被沟壑隔绝的天堑,一个人在同一个阶段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个孩子,学习阶段过去以后是工作,是生活。一个学生也必将扮演子女、员工、夫妻、父母等角色。
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在某一个角色之中的时候,只学习、练习、培养某一个和当下阶段、角色高度匹配的能力,其它的能力毫不涉及,那当阶段转换、角色变化之后,就一定会无所适从。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的父母坚决不让孩子在上学期间恋爱,并气愤的称上学期间发生的恋爱叫——早恋,但当孩子大学毕业后,又会断崖式转变成逼孩子结婚生孩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相当一部分的大龄女青年都是这么被耽误的。这些父母就是忽略了这个道理,他们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处理男女关系的能力是可以无中生有的,是可以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连为一体。
一个孩子,一个学生,适当的做点家务,永远是好事。无论男女,无论将来是否成家立业,总要有个住的地方,父母也总有老的那一天,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点条理,把自己的住处整理的稍微干净一点,是不是一个最低的要求呢?就算是最低标准,达到这个标准也需要具备基本的能力。就算是基本的能力,也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长大了需要做家务的时候再练也不晚啊?那我告诉你,做家务在理论上是可以学会的,但孩子不想做家务、不愿意做家务、甚至认为自己不应该做家务的念头改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扯的太远了,拉回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到睡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有的,总不能让他全都在学习吧?!干再多的家务,估计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吧?就是说,干家务影响学习这个结论,是肯定站不住脚的。
这位妈妈,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试着让儿子连续干一个小时的家务试试,看看他知不知道累。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