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这句话,很短,十多个字,但十分有意思。这也是一个歧义句,仅因为“如”的两种解释,如字可解为比得上,亦可解释为像,据此就可得到两种意思,并且意义截然相反。在过去不同时代,出于不同需要,或采用这一面的意思 ,或采取另一面的意思。至于孔子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现在还不能确定。
第一种意思,如作“比得上”解。那么,这句话就是这样:虽然夷狄国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呢。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说,当时夷狄国家乃边远蛮荒地区,文化落后,不知礼乐,文明程度低;中原诸夏地区,虽然周天子名存实亡,等同于没有君主,但文化发达、人民知礼,文明程度高,夷狄怎么比得上呢?这样说,是充满了对诸夏地区的自信。
第二种意思,如作“像”解释,那么这句话意思就反了:就连夷狄国家都有君主,不像我们中原诸夏地区,竟然没有君主。展开来讲就是,夷狄国家地处边远蛮荒,文化落后,他们都有个君主,哪像我们诸夏地区,尽管文化程度高,可竟然礼崩乐坏,君主名存实亡,等同于无。我们诸夏地区竟然比不上夷狄之国。这是对当时诸夏地区充满悲愤哀伤,是怒其不争。
孔子当时真实想表达是哪一种意思呢?不知道。当时记录孔子言行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可能知道,因为,他们知道,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情况下,孔子说了这一句话,并且说话的语气是充满自信还是悲愤。但可能当时书写不便,弟子们只记录下了师父的话,却没有记录下背景和原因。传至现在,仅凭这一句话,我们无法知道准确意思了,因为“文献不足故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