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过年都是家中长辈检验晚辈成长的时刻。尽管已工作一年,但作为家中小辈的我也免不了继续被当做小孩,并接受长辈们的评价。不过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我可以自信地说已经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从“内向不愿、不敢说话”转变为“在家庭聚餐中,可以自如地谈笑并能照顾到一家老小的沟通需求,自如地应对一些长辈的玩笑话”,这在我以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因此,这也成了我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如何从“内向”变为“外向”。
|对内向的误解
首先,我想先纠正很多内向者对自我性格的错误认识。交往过程中,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内向的朋友会用“内向”这个标签把自己限定住。比如说这些情况:
1. 因为内向,所以我可以理所当然的不参与到周围同事或同学的讨论中,因为那些事情和我无关或者我不感兴趣。
2. 因为内向,所以我更应该在周末宅在家中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时光,任心中的野马奔驰,而不是走出去看看。
3. 因为内向,所以我有社交恐惧症也是正常的。那么我就更应该待在家中,一个人独处,创造出属于我个人的价值。
4. 因为内向,我有很多外向人没有的长处,因此我更应该保护好我的特点,不受其他人的影响,也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等等。
我们不断给自己画地为牢,在“因为内向,所以有内向的行为,然后内向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内向的特征”的消极循环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怀疑与肯定。
曾经的我也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自己“令人骄傲”的内向性格。尽管也经常自我怀疑,特别是当周围同学或朋友都在嬉笑打闹,而唯独自己一人独自坐在远处时。但每到这个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要去管别人,你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独处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关于这种想法以及外向人与内向人性格优劣的争论,我不置可否。因为无论性格内向或者外向,只要遵循了自己性格的内在规律,你就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善于融入新环境、善于合作、受大家欢迎的人。因此,我更愿意将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描述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具体说来就是,内向人更倾向于从内部出发,从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外向人则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从外界获取资源,这是一种习惯偏向。而对于大部分认为的内向者与外向者在社交方面的差异,我觉得内向与外向的性格并不会决定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的好坏,内向人也可以通过练习在社交方面表现得很外向。下面我将通过自身经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打造外向能力
从一个典型的内向者蜕变为一个善于社交的人,对我来说书籍在其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这些书使我改变了固有观念并塑造了新的“开放式”观念,让我从中受益颇深。接下来我将按照我的阅读顺序,就其中几本对我影响较为深刻的书籍谈谈我的想法。
15年初,工作没多久,那时我还是一个内向、不敢说话的职场新人。那个时候一位同事推荐我看《暗时间》,这本书开启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之门。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人的偏见、视角、立场对于一个人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如何做决策都有很大影响,这些都属于自我认知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应该谨慎对待所谓的事实”,这是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事物、传递的信息都是经过“自我认知”加工后的产物。
然后,我看了《重塑心灵》,这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入门书籍,NLP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高效的回应术。这句话摘自书中,“所有行为的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只是有些时候,一个人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未能满足那份正面动机而已。”正是这句话萌芽了我的“包容心”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要包容他人错误的行为,尊重他们背后的正面动机。
接下去,我看了《欲望之源》,书中阐述了人们的动物本性——欲望,涉及了肥胖、冒险、贪婪、朋友和敌人等角度。“欲望”是对“动机”更深入的剖析,它追溯至历史时期,挖掘历史渊源,这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做某事的动机。在与他人交流时,若从欲望角度分析,我们则更容易理解对方做出行动、说出一些话的原因,进而去理解对方、包容对方。
在一本关于自我认知的书--《错不在我》中,我意识到了“认知失调”的普遍性,为了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人们倾向于进行“自我辩护”。了解了人们习惯性的心理运作机制,我们就能够透过自己的想法、决策、行动反观其背后的原因。在与人交往时,这种分析方法同样适用。当然,这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正向动机,从而满足对方的需求,反之,你也更容易包容对方的不友善行为。
接着,我看了一本书叫作《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人若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必然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不能脱离其他人而独自生活;此外,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服务上。这简直颠覆了我固有的观念。之前我一直以内向者自居,并尽可能的找时间独处,并想当然的认为这样会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从而提升自己、超越他人。此时,内向的我完全忽略了与他人社交的意义。事实上,通过社交我能够获得在独处时完全无法获得的东西,比如了解他人的经历从而开拓视野、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因此有动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满足情感需求从而缓解孤独情绪等等,这些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社交价值对于个人成长其实有很大帮助。比如,在过去一年中,我尽可能每周抽出一天时间跑出去参加点社会活动,有时即使是坐在咖啡馆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你会知道有很多人生活的世界和你完全不一样,有的是你向往的,有的是你不敢想象的,你也会知道有些人光鲜的背后是长期的艰苦奋斗,当领略到不同的人生后,你的心就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强大。
接着,看了《可乐经济学》和《销售心理学》,我学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既定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结合心理学中的“动机”或“价值观”一说,你会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都会衡量成本与收益,而其中成本与收益的构成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他们对于成本与收益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举例说,追求精神富足者,他们更看重时间花销、精神富足、情感交流等,而金钱至上者就更加注重金钱回报。
以上的发现又可以延续到接下来的两本书籍《精力管理》与《人生定位》。《精力管理》中将精力来源分为四种:体能、情感、思维以及意志。其中的情感精力则强调了“人际沟通”、“共情”等过程对增强情感精力的重要性。在《人生定位》中,作者始终强调“只靠自己是不能成功的,是其他人使你获得成功。因此,你必须重点关注他人,而不是自己。”这对我的观念造成了进一步的冲击。在书中,作者将人生的成败比做一场赛马,不同类型的赛马会带来不同的风险与收益,最后他强调了几点赛马意识:1)人格魅力比智力更重要。比如,学会与人相处,将更多精力投放在他人身上;2)不要凡事都靠自己,你会获得巨大优势;3)不要急于表现自己,学会聆听他人;4)保持开放,接受新理念、新思想。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完全否定了“典型内向者”的生活、学习与交际方式,可能有失偏颇,但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我却更愿意接受这个观点——一个人确实是无法脱离社会而正常生活的,当然“正常”的定义更多是基于社会人的立场。
|最后的思考
内向者习惯于用“内向”给自己贴标签,并产生一些与内向性格相匹配的行为模式,这是一个消极的因果循环。因此,我建议内向者应该先尝试着突破自己的认知习惯,正确认识自己内向性格的规律,而非被其限定。若非被狭隘的认知所限定,社交能力并不会过多的受限于内向性格,而应该取决于运用同理心、共情的能力。运用同理心、共情,分析对方说话、做事背后的内在原因,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造成自己情绪的波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理解他们动机的合理性,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包容你原先并不接受的说话方式或行为处事,也能和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这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与人交往,不断地练习学会,毕竟交往的最终目标是使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尽可能感到舒适而非压抑,并最终能实现双赢。
一旦学会从心理机制去分析他人,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挑剔,更能接受周围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人的生活处境,而不是时常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体力劳动者,或是自卑地面对成就非凡者,此时你会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他们,因为你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历,今天的优秀或卑微都是每个人自己过去的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同时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并为周围人与社会创造价值。利用“同理心”与“平常心”去对待everybody以及everything,你就会发现世界都会变得很美好、很简单,你也会变得更有价值,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
领导说这不是我的问题(其实客户那边也可以算是问题,因为客户没有预先告知我)。但是领导的话又不能全信。
如果我能把工作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都能考虑到话(能准备好需要的东西),我就能快速的完成了,也就不需要拖到这么久了。
感谢楼主~
谢谢分享。
我也有
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自己变的更从容…
加油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