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第5节。这一节与接下来的8、9、10三节,孔老夫子分别给我们讲了克、伐、怨、欲四个不行,逻辑缜密,细思极恐。
先看这一节,讲"非克"。克是指争强好胜,指争斗。所有的争强好胜,都是同类型内部的争斗、争夺。
有个叫洛伦兹的动物学家,写过一本叫《攻击与人性》的书,讲动物真正的攻击性,都发生在同种族的内部:争食物、争地盘、争异性,群体内争领头的权力。
在佛教,佛祖在六道轮回中单独开设阿修罗一道:易怒好斗,骁勇善战。
好斗、好争是人与动物的本性。但团结协作,又是早期人类社会生存的根本。人类早期,原始部落迫于外部巨大的生存压力,部落成员分工团结,共同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
虽然部落之间仍有争斗,但伟大的华夏先人终归走出了大团结,大协作的一步,共同去战胜自然。到周朝,这种团结、和谐、协作在礼制的协调下,发展到了鼎盛。
盛极而衰,到了春秋战国,随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跃进式发展,外部的生存压力骤减,人类内部的的争斗又重新显现出来。
孔老夫子要天下归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克"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孔老夫子的想法: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先看反面例子,武力统一。用内部高压代替外部压力,以解决种族内部争斗的问题,答案显然是不行。
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这两个人都没得到好死。其实也可以把羿和奡从个人理解成群体:有个叫羿的部落擅长射箭,邦国奡则擅长水战,但这俩部落邦国都没能生存延续下来。
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和后稷自己亲自耕种而拥有了天下。同样可以这样理解:禹部落和后稷部落,因为推动发展了农耕而带动了天下的和谐团结与协作。
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是非"克"的根本。
非"克″的目的是不争,是和谐。但非"克"路上还有个拦路虎:伐。我们下一节讲不"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