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词汇与文化(22)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7-09 00:1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5.2 避讳语:讳尊②

从周代开始,避讳被纳入了政-治体系中,正所谓“尊卑有序,以讳为首”,避讳是体现尊卑贵贱的重要标志。君王赋予自已的名字以神圣的光环,命令天下的臣民必须避讳,以此来突显自已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

而后来,避讳又逐渐变成一种礼仪规范,用“回避他人名讳”的方法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礼记·曲礼》中就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到朝廷使节,小到私人交往,都应该事先了解对方的禁忌名讳、留心回避,这样交往才能够顺利地进行。

正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举国上下普遍遵循的避讳制度。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朝历代的典籍中,几乎都出现许多避讳的现象。曾经有学者对历代的避讳现象进行了一个统计,结果发现了中国的四大“避讳高潮”,分别出现在汉代、唐代、宋代和清代。在这几个时期,不单单是君王的名字需要严格避讳,家中长辈的名字,也是人们必须要严格避讳的对象。

比如,唐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李贺。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广为流传。李贺年纪轻轻就非常有名,文章著世。可是,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他一生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为什么呢?

在《旧唐书·李贺传》里是这么说的,“(贺)父名‘晋肃’,是以不应进士”。就是因为李贺父亲名字里的这个“晋”字,和“进士”的“进”读音相同,需要避讳。而李贺的对手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拿他父亲的名字大做文章,说“如果李贺中了进士,那就是犯了讳,就是大逆不道”,迫使李贺放弃考试。这件事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当时的文坛大家韩愈,还曾经专门撰文为李贺辩护,“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辩驳无疑是强有力的,但终无力抵挡社会舆论、世俗习惯的压力。也正因为如此,李贺郁郁寡欢,年仅27岁便抑郁而终。

这件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可是在古代,人们必须要严格遵守这些避讳规则。也正因为如此,避讳给古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有人因为避讳,科举落榜;有人因为避讳问题,满门抄斩……对于古籍的流传,避讳也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比如,文字的混乱、词义的混淆、史实的篡改等等,给古籍阅读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但是,另一方面,避讳对于文史研究又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避讳、掌握避讳,能够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制度、读懂古代的典籍文献,提供重要的帮助。

历代都有学者利用避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避讳学”。到了清代,避讳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成就,树立了“以避讳证史实”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钱大昕、周广业,还有近代避讳研究的集大成者陈垣先生等。

避讳不仅在文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方的古代文化中,都出现过避讳现象。严格意义上说,避讳其实是早期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唯独在我国,其留存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这和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不单单只在我国,实际上,整个汉字文化圈中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样也很讲究“避讳”。

清朝灭亡,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使“民主”“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古代的避讳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但时至今日,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结于长辈、上级,我们依然要尊重,依然不能直呼其名,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礼仪规范。

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主张“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并不严格避讳尊长的名字,很多时候反而以直呼其名,来显示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

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避讳”的文化价值,既要看到它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它在礼仪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价值的重构,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构建新时代的礼仪之邦。

相关文章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22)

    5.2 避讳语:讳尊② 从周代开始,避讳被纳入了政-治体系中,正所谓“尊卑有序,以讳为首”,避讳是体现尊卑贵贱的重...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⒁

    4.1 汉语的方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直接描写方言的作品并不多见。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恐怕是人们最熟悉的了。在...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⑿

    3.4 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⑴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成语的结构形式、来源以及成语中古汉语的语义、语法、语音留存的现象。...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⒃

    4.3 方言与共同语的交流与融合 汉语方言与共同语,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⒀

    3.4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⑵ 成语变化的“理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引申,产生新义新用法。二是异解另构,产生新词新意...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

    3.3 成语中的古语留存现象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⑸

    2.2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方式 清代闭关自守,王公大臣们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无所知。一直到光绪年间,才渐渐的派人出...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⑹

    2.3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胭脂是女性常用的化妆品,可施于面部和唇部。那大家知道胭脂从何而来? 其实胭脂这个词并不是汉...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⑺

    2.4 汉语外借词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称为“借词”,...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⑻

    2.5 外来词的“源与流” 前面几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汉语借词与外借词。所举的例子大多都是单向性的,也就是从一种语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词汇与文化(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mw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