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个中年人

作者: 木有丢 | 来源:发表于2019-08-23 13:51 被阅读4次

    表妹最近一直住在我家,《小欢喜》这样的家庭题材喜剧最适合阖家欢乐了。实话讲,从幽默和贴近生活角度,剧本还是不错的,演员演技也在线。只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越来越同情网友的那句话:剧情走向越来越令人窒息,这哪是「小欢喜」,简直是「小窒息」。

    从黄磊饰演角色一家的角度看,高三+裁员失业+被性骚扰失业+老人被骗80万+朋友家孩子抑郁+楼下自杀+朋友家妻子癌症……除了意外事故和谋杀,大概快集齐各类社会新闻头条了。可以理解,戏剧需要剧烈的冲突,这样观众才更关注剧情的发展。只不过,像是有一年春晚小品里,把所有网络热词硬凹进台词里的尴尬一样,这样「悲惨化」中年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凸显家庭感情的力量,还是安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看,生活不一定是起起落落,很可能是起落落落落落?

    我不怀疑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力量,有情饮水饱,家人在一起没什么事过不了。我也不怀疑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有人正在经历,甚至更艰难。听过我朋友的同事的故事,这个同事的老公创业破产,债务找上门的时候才发现,老公用她名字办的文件里,把她所有的财产卷到了生意里,还让她成为了债务人。最后她几乎家底全无负债累累,只能在公司更加拼命,因为工作几乎是生活继续唯一的希望了。

    中年危机是这几年的流行词,还有一个升级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半年来各大公司频频裁员,35岁的焦虑分量一夜间超过了女人的25岁,我甚至亲耳听到过hr讨论过,除非特殊技能要求,否则不建议考虑35岁以上的候选人。那些面临着可能被淘汰或者已经被淘汰的人,不该焦虑吗?如果连焦虑都不需要,好像真的太刻薄了。

    可是,不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有中年,我们的祖辈,我们的父母,都曾经历过。他们的中年并不比我们轻松,甚至可能更难过。我奶奶曾经讲过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她从小当童养媳去到爷爷家里,十八岁时爷爷去抗美援朝,她一个人承担着一大家子的大小家务,战争结束后跟着爷爷闯关东来到黑龙江。二十几岁时,她的大哥大嫂接连去世,留下四个儿女托她抚养,那时候爷爷的弟弟们年纪也不大,她一个人带了两家的孩子。后来好不容易拉扯他们到读书工作,妹妹又患上严重的精神病,家里又在偏远山区,她又不得不把妹妹的几个孩子轮番接到家里安排学校上学。她跟我说起这些事,只是讲,那时候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大家也都那么过来了。妈妈年轻时候经历过下岗潮,按她的形容,用晴天霹雳这个词都不过分,谁能想到政府会不要他们呢?所以,被生活所迫只能学着做生意,不成功又再去其他地方打工。她说过,那时候脑子里没别的事情,就想着怎么赚钱。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都很缺少父母的陪伴,可是我也很难责怪他们,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这一代的「中年危机」看起来如此凶猛?就好像我妈妈下岗时候的心情一样:我们不曾想到过,那些按部就班规划好的坦途会突然变成深坑。一切都那么猝不及防,措手不及。那些看着前辈纷纷坠落的人,怎么会不恐惧,不焦虑呢?

    只不过,我们要反复咀嚼或者深切同情这些焦虑吗?似乎也没有必要。不论是咬着不放,还是充满怜悯,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本能使我们试图逃避承担后果和责任带来的痛苦,让别人知道中年人有多惨,好像就有理由去责怪大环境,也有理由说自己做不到。可是,生活终归要继续,焦虑不一定是坏事,它提醒我们不能蒙眼狂奔了,要停下来看一看。路没有了没关系,要么绕道,要么填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这个课题不仅仅是抚养后代,买房还贷,更关乎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未来生活的意义。我们是谁?我们要去那?

    所以,真希望编剧们能够放开那个中年人,他们不只有孩子房子车子票子,他们还有自我,工作不一定是为了赚钱,生孩子不一定为了高考,赚钱不全是要买房子。生活可以很折磨人,也可以很动人。他们不一定要被上帝捉弄才能走过这个年岁,他们只是在过自己该有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放开那个中年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az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