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黄小海
六年级毕业结束快一个多月了,与学生们分别的情感也渐渐淡去,这届学生是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第一届学生,然而班级学生的成绩一直处于年段后端让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回想曾经的信誓旦旦,过往的辛勤汗水,不甘心的我再一次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分析,终于让一直缠绕在心头的困惑烟消云散。
【纵向比较】
我在这届学生四年级时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由于那年遇到了疫情爆发,所以我只收录分析他们五六年级两年来四次组织形式相同的期末测试成绩。
图1:成绩分析表1表格中六下期末是市统考,成绩只有等级,无法算平均分。两年来班级的平均分从78.67逐渐提高,优秀率从54.39%最终到了75.44%,合格率也从84.21%提高到了100%,这三项重要的数据全都提升了,说明班级成绩在提高,而且不仅班级的优生人数在增加,后进生人数也在减少,标准差在不断的降低,说明学生间的差距在缩小,我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并没有让班级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
【横向比较】
纵向来看,班级的整体成绩是在进步的,我已感到些许的安慰,然而总觉得还是缺少点说服力,这时冯昕校长建议我加上年段平均分。这一建议就如一滴观音圣水盘活了这个表格,也打开了我的思路。我一口气算了年段平均分(百分制),年段平均优秀率,年段平均合格率,还分别算出我班级数据与年段平均值的差额(均差),制成新表如图2:
图2:成绩分析表2正如开头所说,班级成绩一直处于年段后端,所以大部分均差都是负数,然而平均分均差从-6.85提高到-4.5,优秀率均差从-19.50%提高到最终的-9.52%,合格率从-11.37%提高到最终的0%。从数据上看整个年段的平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从我班级与年段的均差上可以看出,我们班成绩提高的速度是超过年段平均水平的。看到学生在不断的进步,切实的数据证明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真的比得了大奖还高兴。
【两个特殊时期】
在表中有两个数据波动特别大的时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五上到五下的成绩波动,一个是六上到六下的成绩。五上期末合格率均差为-11.37%,五下一下就到-2.42%,提高了约九个百分点,五下到六上只提高百分之一点多,而六上期末到六下期末提高了百分之四点多。我进一步计算了优良率,即班级优秀和良的人数占与考人数的百分比,得到下表(图3)
图3:成绩分析表3从优良率均差可以更明显的看出。五下六上均差变化不大,五上五下和六上六下都快差了5个百分点,这两个时间点让我想起了两件事:一个就是在2021年3月,也就是这届学生五年级下学期刚开学,在王绪溢博士的鼓励下,我开始了每周一篇的反思写作;还有一个是在2022年3月,这届学生六年级下学期刚开学,麻吉星的教发平台全面启用,这个平台上会详细记录我上课时的各项数据,评价我的课堂类型是“以生为本”,还是“教师中心”。我开始每节数学课担心自己在教发平台上的课堂数据会不会很难看,也正因为有了教发平台直观数据的支持,让我的课堂反思更加的精准,不断极力压缩自己课堂讲述时间,提高学生课堂活动时间和质量。六年级下学期我80%的数学课已经达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类型。
我想,正是因为坚持不断的课后反思,让我的信息化教学探索之路能够向着“以生为本”的目标不断靠近,不断超越,也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继续进发!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下个路口要更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