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WeChat,ID:杨过喜欢吃火锅,文责自负。
写在前面:
初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武侠题材的作品,所以我把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高中特别喜欢《Hamilton》这部音乐剧,于是我把相关的文章、书籍,甚至是野史都找出来了解和学习;大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喜欢看B站智能路障讲解鲁迅作品的视频,我一口气读到《鲁迅全集》(五),后来因为有些因自身理解差异和缺乏相关历史常识的问题,我暂时停滞了继续阅读的计划。大二下这学期我特别喜欢看up主木鱼水心的视频,所以我开始阅读《三国演义》。
因为我是一位兴趣驱动型选手,我喜欢的东西我特别想了解,也会特别认真地去了解和学习。我个人认为,读书看剧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而且如果一部不感兴趣的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若如鲠在喉,则失去欣赏的有趣和魅力。我今年阅读《雪国》的时候,读到一半我就已经读不下去了,但是抱有试试看的想法看到了结尾,最终还是没有任何共鸣。
倘若你我之间有很多共同喜欢的作品,这是一件极其浪漫且幸福的事情。
之前我从未阅读过这本书,所了解的耳熟能详的故事像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赵云单骑救主、赤壁之战等全都不够“正宗”。所以我这次特别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国演义》和央视版《三国演义》双轨同步的方式进行阅读。虽然过程很慢,但是我一直乐在其中。
补充一点:以下的所有内容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谈正史。因为《三国演义》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去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
一、群雄逐鹿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第一部分群雄逐鹿是选取从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官渡之战(200年)结束。
在如此群雄逐鹿的时代,君可见大将军何进刚愎自用被十常侍所害,君可见狂妄董贼酒池肉林荒淫无度终遭天谴,君可见好谋无断袁本初官渡败于曹阿瞒。这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汉室的没落使得各地群雄并起,群雄豪强的目标看似都是匡扶汉室,却各自心怀鬼胎。这也是一个人才井喷的时代,可见马弓手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可见孙伯符用传国玉玺换军马,秉父遗志占江东,可见曹阿瞒从悬赏罪犯到一代枭雄。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时代,一个“辅佐”汉帝的“英雄”倒下了,另一个就会站起来。
从宦官开始,十常侍进献谗言,最终竟掳走太子和陈留王;十常侍死后董卓蛮狠专权,所在之地民不聊生;董贼去世,李傕郭氾叛乱,悲剧仍在继续;之后便是耳熟能详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些大小的豪强,正如鲁迅先生所道:“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今天虚心假意去和其他集团聚集,明天就四分五裂;今天这个集团和那个集团势不两立,明天就又把酒言欢。
那个时代,我想谈谈一些“英雄”。
吕布。这个人人皆知的人物。他不仅武力超群,而且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在当下是很多游戏、影视作品中很鲜活的一名“英雄”角色,但实际上他谈不上英雄。演义中他先认丁原为义父,却被几句谗言所惑,亲手杀害义父;再认董卓为义父,被王充连环计蛊惑再杀义父;投奔刘备,结果反客为主占领人家主城。有这么几个比喻形容他很合适——农夫与蛇、吕洞宾与狗、郝建和老太太。于我而言,武力超群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成为英雄的指标,甚至说这仅仅是一个加分项。
那个时代他们算是真正的英雄。
陈宫,字公台。这是我喜欢的第一个角色,他可以因为和曹操志向契合,共扶汉室,毅然放弃县令一职,与当时处于悬赏的曹操共逃。也可以因为在曹操因多疑杀掉吕伯奢一家时,看清曹操的本性,笃定地选择离开。坚定心之所向,果断实际行动的特质很吸引我。在白门楼下,曹操有留恋之意,他本可以求饶,却选择决然赴死。想必他纵使有宏图大志也不愿为自己所恶之人献计,更不愿苟且偷生。“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是对他的肯定。他是曹操第一位反复挽留的人。
王充。一个所作所为众所周知的“无名氏”。大家都知道吕布和董卓因貂蝉反目成仇的故事,殊不知这连环计的策划人正是王充。浮沉于乱世,他借计杀董卓,只为保社稷之灵,国家之安。与挟天子的豪强不同,他所追崇的是匡扶汉室,是真真正正地匡扶汉室,是一片忠心赤诚热烈地匡扶汉室。但可惜的是当一个董卓倒下了,就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卓再站起来。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挟天子,乱叱王充无顾杀害社稷之臣董太师,将王允杀于凤凰楼。为了兴复汉室,他以身报国。
二、赤壁鏖战
第二部分是从官渡之战(200年)到曹操弃南下攻西凉(211年)结束。蜀吴联盟,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这是我未读之前对于这段时间的关键词,然读完后,首先作为一名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于蜀的偏爱。与其说它是蜀吴联盟共同的结果,不如说是周公瑾一个人的统领秀。这段时期,我个人偏爱都督,因为丞相在赤壁的表现可以用神仙来形容,不像一个“人”,下文我也会提到。这里就不展开赤壁鏖战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电视剧24-46集的内容,与原文匹配度极高。
在整个三国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是常态。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三国分立的趋势之前,孙权劝曹操做皇帝。孙权作为江东独霸一方的豪强,继承父兄家业,是最早显露皇帝梦的野心家之一。但是在吴国杀害关羽之后,他深知吴蜀联盟必将破裂,就派遣使者上书曹操,愿曹操“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自己宁可“率群下纳土归降”。这是一种典型的手段,企图引起魏蜀的战争,同时使得“拥汉族”更加厌恶反对曹操,正如曹操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三、三国鼎立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部分是到西晋灭吴国(280年)结束。虽然最后一段时期比前两段加起来还要长,但是书中刻画和描绘比前两段要少得多。我个人也更偏爱前两段的故事情节。但是因为重要的人物都在这段时期迎来了自己的暮年,所以我想谈谈我对这几个人物——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的理解。补充一句,我确实是蜀汉粉。
关羽。且看他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杀文丑,华容道义释阿瞒,单刀赴会显气概,水淹七军足智谋,刮骨疗毒非寻常。然,纵使有神威勇武,纵观整个三国,最自负之人,云长说第二,无人敢说第一。最终败走麦城,被江东鼠辈所害。
关羽义不负死效忠刘备,《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十分赞赏,称许他为“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但是这是建立在何上呢?刘关张之所以桃园三结义,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企图——破贼安民。破的便是当时肆虐的黄巾军,安的便是整个汉朝的百姓,所以结为兄弟,“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吹捧的“忠”,不过是要人们效法关羽,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为其中的一个封建主尽心卖命。
张飞。说到张飞,很多人会跟另外一本书中的一个人物作比较——《水浒传》的李逵。因为二者长相类似,都忠心于一主,所以想当然耳。但是,二者实际上大相径庭。
我先说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以用鲁莽来形容他。一有人得罪玄德公,他第一个不答应;一看谁不爽,他便想冲上去大战几百个回合分个高低。但不可以用无谋来形容他,因为他很有谋略,而且不亚于孙乾(刘备前期的谋士)。他深知自己看起来鲁莽,曾多次诈醉夺城池,擒大将。最有名的还是在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我当时看到这的时候,只有敬佩。当时曹操领着众将只要过了长坂坡,刘备集团必亡。在如此情况下,他不仅想出此计,而且孤身一人立在桥上,呵斥整个曹操大部队。此计和丞相空城唬司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有勇有谋!
再说李逵,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嗜血的变态。我去年读水浒感觉这位天杀星已经给我带来了生理不适。江州劫法场,救出宋江即可,结果没杀够,屠了整个城;为了招安朱仝,他掳走朱仝的小衙内(朱仝可以说是这个小孩的经纪人兼保镖兼干爹),平白无故地将其头劈成两半。嗜血狂魔的事迹还有很多,这跟其天杀星星宿息息相关,这里不展开多说。总之二者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种人。
诸葛亮。丞相是演义里形象极其丰满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又深明大义,足智多谋又任劳任怨。我一直认为在白帝城托孤之后,整个蜀汉无复兴之势,但丞相凭一己之力,给整个蜀汉又延续了将近40年。这个地方说40年的原因是我认为姜维的收降与丞相密切相关,所以时间算的是从白帝城托孤到蜀亡。
演义中的丞相,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登七星坛借东风;有识人爱贤之道,七擒孟获,收降伯约,知文长必反;有忠心耿耿之本,南平蛮夷,多次北伐,匡扶后主,只为玄德当年三顾茅庐之恩。丞相可谓“男神”也。
然而,作者对于丞相的刻画也过分了。一例便是当玄德公在江东娶孙尚香时,曾给子龙三个锦囊,吩咐何时打开看,并按照上面的指示做便可。这感觉同一切都只是丞相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余之人都是“智慧”下驱动的工具。再如七星坛借风、巧布八阵图等。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言“状诸葛之多而近妖”是客观而准确的评价。纵使我很中意这本书,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姜维。“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伴随一声仰天大叫,时年五十九岁的姜维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姜维,字伯约,是我在整部书里最喜欢的人物。他是整个蜀汉最后的光辉。我们都知道为了兴复汉室,丞相六出祁山。但是伯约从未见过先主,为丞相遗愿九次北伐。蜀汉后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终究没能逃过邓艾的阴平偷渡。就连刘禅投降之时,伯约还在不甘而大惊失语。后来那所谓的一计害三贤也只是回光返照。在大部分群臣安心妥协于偏安一隅的情况下,他孤独地守护着丞相的遗愿坚持北伐,矢志不渝,虽千万人,其往矣。
一些思考:
1.关于王道的想法
在看电视剧讲刘备从樊城撤退的那些章节里,看到玄德公亲力亲为,为了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我被真诚地感动,并打开弹幕看到了满屏“昭烈皇帝千古”的字样。但是,书中和剧中把刘备的的确确美化成了“仁德”的代言人。作为一名统治者,他不仅没有和广大人民群众有丝毫的矛盾对立关系,甚至是说完全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步。
这一类的描写是企图使人们去憧憬刘备这样的“仁德”的封建统治者,包括在刘备在四川做了皇帝之后,当地百姓生活富足,都是宣扬这种宽仁的“王道”是利于统治的。而对于董卓、李傕郭氾、曹操等,斥责他们为破坏“王道”的乱臣贼子。这就是说,封建王朝的“王道”本质上应该是玄德公这样“仁德”的统治者,而百姓的灾难,是因为那些乱臣贼子破坏了“王道”。所以,封建统治的本质上就是保护人民,换句话说——与人民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三国演义》作者批判乱臣贼子,实质上和鼓吹“王道”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在描述战争方面,作者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是能感觉到明显的偏向是——将帅决定一切。换句话说,在双方的战斗中,兵士几乎是形同虚设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董卓在未收降吕布之前,节节败退,在收降吕布一员将领之后,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描写,在阅读的时候确实是很有滋味,但是也是英雄史观的一种表现,对于现实实际难免有失偏颇。
综上种种,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最近在看读过的书,不知是因为读得太浅还是不够仔细,这一次让我发现好多之前忽略的地方,温故定能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