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计划得很是周全,但是,拿到了课堂上之后,这节课依然超时。
这些日子,我依然在想,为什么超时了?
记得下课之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孩子们课堂上启而不发。
那么为什么会启而不发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在讲解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时,我设计了近乎十个相关内容,供学生理解小和大之间的关系。
可是,这里依然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以至于在结课的时候,时间有些紧张,延时了几分钟,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我心里,依然觉得不可宽恕。
很想知道为什么?
。。
相信启而不发是每位教师都有的经历,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在课堂上的耐心和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
课堂上的启而不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或是学生的理解偏颇或是学生无动于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努力避免这种现象才好。
在这节课上,我罗列出的比较见大的场景,都是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的,那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不能够顺应我们的理想呢?
这需要我们老师做的,对这些话题场景进行全盘的考虑,只有深入,方可浅出,启发才能够有所收效。
。。
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让话题取之有度。
我们知道,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要启发他们,就需要深入的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视角当中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的话题才不会随心所欲,要指向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现在再想想,可能是我的那些话题,指向性不太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才造成了启而不发的现象。
如果再有一次这节课,这个以小见大的话题我会有所改变,相信不会再出现起了不发的现象。
。。
其次,要洞悉言语背后,启之有向。
猜中的每篇课文应该在全词造句上,布局构思上,预计情感表达上都是含义深刻独具匠心的。
王荣生老师说: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读懂读好?
不仅仅是懂文字,而且要读透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我想,这一点,只有我们做老师的深刻领会了语言的深意,才能在启发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启发教学便能够有的放矢,学生才会朝向我们想要的那个方向去理解,从而是我们得到想要的那种答案。
。。
再次,要筛选学习的方式,使启发有捷径。
语文课堂向来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
结合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匹配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读思写说等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思维练习路径。
再说以小见大的这种写法,我们可以改变成为一种片段练习,比如这样的一种表达:
那次小测试,我的笔没水了,在我发愁时,邻桌送过来一支笔芯,使我圆满完成了这次测试。后来的日子,每次想到同桌送来的笔芯,想到他身上的那种助人为乐雪中送炭的行为,我就觉得倍感温暖。
这样一改变,学生就会理解了那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
这节课超时了几分钟,虽然说无伤大雅,不影响这节课的完整程度。
可是,它却时刻在提醒我,课堂上要结合学生的整体素养,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话题的设计,做到设计的针对性,方向性,坡度性,才能够避免启而不发的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