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现在讲的这一段
本文摘录自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实际的行为,就是一个实际的修法。他说,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随时随地要晓得,我们的肉身,这个业报之身,本来是无常的,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前几天看见有个同学头发有些白了,我们一直以为他很年轻的,一问他年纪,不知不觉都四十八岁了。他说白头发拔了又生出来,很麻烦。我说我还恨自己头发白得不够快,一头白发多漂亮,还可以装成有道之士,古人形容是“童颜鹤发”,鹤发就是白头发。看通了人生,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
我现在去理发时,看到个现象很有趣,有些男士去染头发,染得乌黑,还修指甲,一搞一两个钟头,有这个时间浪费不如回家打坐。这染头发在中国古代就有,而且还有染胡子的。人不论古今中外都怕老,老就老了嘛!老有老的漂亮,死也有死的漂亮。真是没有气派!经不起老!人不要怕死。古人有首诗:
白发新添数百茎
几番拔尽白还生
不如不拔由他白
那得工夫与白争
他的白头发拔了又生,后来大悟了,不如不拔,哪有时间跟这头发争呢!
讲了半天,就是要观身无常,这个肉身从出生时就开始一天一天死亡,就算活了一两百年,不过是把死亡的时间拖后而已。这个观身的观,不是要你做什么特别的观,是了解的意思,要你了解这个生命肉体的存在本来无常,是苦的根本,要观身本来空,无我。你也许会说,这些话不用说了,我们学佛那么久,都懂了。对不起,为什么重复说?因为大家虽然了解,可是没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么会说无常、苦、空、无我,一点都做不到。哪里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对了。
维摩居士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慧解脱,这里有个关键,有很多同学修白骨观,有几位年轻的还修得很好。我常对他们说要注意,白骨观要观好,观不起来不算数。观起来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随时随地观出来了。出来之后,进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后观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来,你的佛法就是空话。观空了以后就没有人问我:“老师,我观空了以后怎么办?”哼!观空了就给你一个耳光,观空了还要怎么办!还要问?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这样观成了,放光、空,然后定在那里,这样算解脱了没有?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脱。那个境界,还是第六意识所造的。话说回来,你还没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真正的解脱是慧解脱。这里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不是白骨观那个观想的“观”,是理念上的“观”,本来此身无常,本来此身是苦,本来此身是空,本来无我,这是慧解脱。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认为这样你就懂了这个慧解脱,你又错了。你必须要“定”修到了,然后“观”透彻了,才是定慧解脱,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么行菩萨道?“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明知道此身无常、苦、空、无我,可是不怕入轮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愿再来,愿意吃这个苦头,愿意受这个罪,救度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不生退却心,才是菩萨的方便慧。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愿,也可以说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萨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小乘的人比菩萨聪明,知道不可为,这个众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了。菩萨道是明知道众生不听话,要跟他千年万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总有一天使他听话,自己这样做是很痛苦的。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这里特别重要,了生死是怎么了?所谓的“坐脱立亡”,跟人家打个招呼说自己要走了,腿一盘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来去自由,不一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现在讲的这一段。
维摩居士告诉大家,要这样去看这个身体: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随时有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类组合,依现代医学观点,是由九大系统组合。坐久了想站起来,坐得难过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发麻也算是病,你把腿放了,觉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盘起来。给你躺下来,躺久了你又受不了。这就是“身不离病”。
接下来他说“病不离身”,两对四个字好像是一样的,其实有两层意义。前面一句说有肉身就有病,但是如果你工夫到了,不一定要打坐,只要方便智慧观察透了,由慧而得的定境,能空掉肉身,也就是受阴、行阴得解脱,病就沾不上了。因为病就是业报,病魔是限于一个范围的,没有了肉体之身,病魔就魔不上了。我们没看过虚空会生病,它空的,沾不住。所以要注意这“身不离病,病不离身”八个字,它有两层意义不要轻易看过去了。
再进一步的第三层意义“是病是身”,我们凡夫众生有这个身体存在,这生命本身是业报之身,就是个病态的存在,病就是身。
下一句难懂了,“非新非故”,我们所有生的病,比如今天感冒了,不是今天得的,无始以来就有感冒在里头,不是新来的。但是这个病也不是过去都有的,非故,是刚刚来的。这个文字就是这样说的,但我一直提醒大家,《维摩诘经》文字看来容易,其实是最难懂的,跟《楞严经》一样,文字翻译得太高明了。这“非新非故”,用白话翻译是这个病跟身体的关系不新也不旧。昨天感冒,今天好了,真好了吗?没有,病根还在。只要此身还在,你的病根就在。再进一步,身的病根在哪里?在心。此念未空,只要贪瞋痴慢疑悔这些根本业力未空,此病就还在。你现在觉得没病没痛,其实还在病中,“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病态的生命,就归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清净,法身道体,清净圆明。所以千万要注意这几句话,透彻到极点。这就是禅了,要参了。懂了这个才是真的般若智慧。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这几句话更严重,分两层意义。假设我们身体有病,菩萨不求无病,这就叫方便。修行人以病苦为师,身体太健康的不能成道,病苦是修道的亲因缘,你看看《高僧传》,看看历代的神仙传,所有有成就的人身体都不大好,十个中间有七八个少年多病。因为多病,他对人生的看法就深刻,会害怕,就追求脱离生老病死。因此得道的人多半是疾病中人,尤其是道家的人物,一个个都懂医药。因为自己多病,想要救命,久病就成良医了。玄奘法师的传记记载得很清楚。龙树菩萨的系统非常注重医药,孙思邈的《千金方》就吸收了龙树、耆婆的药方。玄奘法师到印度时,还见过龙树菩萨的弟子七百岁。龙树菩萨的这个弟子还有两个徒弟,各一百多岁,据说,他要玄奘法师跟他学,先学医药二十年。玄奘法师不干了,他说自己是发愿来取经的,二十年就要回去,不能为了学医药而违愿。我们读到这里,心里就很难过,合掌赞叹玄奘法师!要换了我们,宁可留下来跟活菩萨学医了,中国有没有佛法同我什么相干?玄奘法师行的就是菩萨道,刚才讲的菩萨不厌倦生死,所以“设身有疾,而不永灭”,菩萨不求无病,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真正学菩萨道的可以做到不死,可以做到无病。刚才讲的龙树菩萨的系统,比如密宗,修法是先求肉身的长寿。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轮回里容易昏迷,容易走错路,所以他宁可走这个路线。再说佛在涅槃之前也问过阿难三次,你看怎么样?我可以使这个色身留下,但是在众生的果报上来讲,是应该走了。佛经上记载,阿难三次都好像被魔迷住了,所以像没有听见似的。等佛宣布要涅槃,阿难跪下来哭了,说佛不应该走的。佛告诉阿难,已经问过你三次了,如果当时你说要留下,我就留下了,现在机缘过了。但是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玩这个花样?干什么一定要等这个机缘?这里头有道理的,学过唯识的就知道,所谓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意识心没有办法把握的。比如对一个真正修定的人,修真正密法的人(不是现在这些念咒子、想一下红的绿的观音、手里弄一下手印的密宗),将死亡时,身体是有一个征候的,到了那一点,只要控制那一点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钟头,就可以再过多少时间的劫数。这就是做工夫定力的关系了。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有这个方法,不然,佛法老是讲道理而没有方便,又何必学佛法呢?所以诸佛菩萨“设身有疾,而不永灭”,不让他有病,不让他走掉,是可能的,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