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为何祖母总会泪流满面。后来我看到了祖母心里那座被强拆的建筑之后,才发现岁月带走的不只是那一眼的从南到北。
-1-
我经常盯着地图凝望大连的那条滨海中路。
祖母常跟我说,那条如今四通八达的纽带,曾经是她青春里蜿蜒曲折的记忆。就像一条不停扭动着的载着厚重珠宝的游龙,它舒展开盘踞许久的身子,把旧年代里一个人的一生都带走。
以前人们口中的“大龙街”,成了现在的滨海中路。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祖母总摆摆手,说不碍事不碍事,她记着的,永远都是那条长长的大龙街。
而祖母抽烟的习惯,也是在她爱着的大龙街上养成的。祖母做事都很草率,连抽烟也是。她烟瘾犯的时候,就随手撕一把祭奠死人用的黄纸,往上面撒些烟草,然后粗略一卷,划开火柴,烟雾就弥漫了整个屋子。
我问祖母如今钱财不缺,怎的还要如此。祖母吐几口烟,讲说,她习惯了。
我一直以为,祖母本就豪放,听祖母讲过她那时的故事,才晓得这看似不羁的女子,竟也安静如水过。
祖母爱大连,爱那座城市。她说,那座城市里,埋葬了她的爱人,祭奠了她的青春。
祖母姓杨,名念慈,在文化大革命扫乱全国各地的时候,她是祖辈里难得的知识分子。祖母的父亲在钢厂上过班,大炼钢铁的时候搬铁被砸死了,于是祖母一直与她娘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祖母老家在烟台,她十二岁那年,从蓬莱县里码头乘滚装船一路向北到了大连求学。
但祖母也没想到啊,这一去就是十年,一去就是一生的迷乱。
-2-
一九六三年,正是填补大跃进错误的时候。那年的大连,就像一只从茧里挣扎着爬出来的有斑斓花纹的彩蝶,整洁而厚重。
祖母生性安静,初来陌生环境只觉难以适应。那时她远不知道,这个似乎陌生的城市,会包含那么多故事。
那时的女孩子少有读书的,所以祖母就读的中学里,女同学并不多,仅稀稀拉拉两三个。
只是第一天,教国文的先生便背着手走到祖母桌前说:
“恁就是杨念慈?中国难得的女娃啊!”
祖母点头,却不知他说的“难得”二字是何意。她只当是难得有肯接受教育的女子,未曾想另一种含义。
学堂里只她一个女孩子,自然受男孩们的排挤。祖母的桌椅上经常有不知名的虫子,她也几次想过休学。
男孩们总说,这么好看的女娃就该早娶回去热炕头,怎的还要来念书。
那时的大连南端,正是知识分子聚集的时候。教育虽说较好,但总有那么多跌跌撞撞。祖母本就脆弱的心脏,在男孩们的有色眼镜下愈发变得柔弱易碎。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角落。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空洞的大连,几乎是像一只巨大的针头,抽走了祖母尚存的一丝归属感。
唯一心里的安慰,便是这隔了一片汪洋而相似的乡音。
学堂里先生讲课,也都操着一嘴当地方言。好在南繁北齐,生在华北的祖母,也能听懂。
那时的祖母,到哪儿都要带着本《诗经》。那本被朱熹称为淫诗满篇的《诗经》。
因为读过了“无使尨也吠”的祖母,便觉诗经是不可拿来学堂的。可祖母那时对这本“淫诗满篇”的书情有独钟,只好小心翼翼藏起来带到学堂。
她怕学堂里迂腐的老先生也会像朱熹一样。
有句老话讲,纸包不住火。祖母那粗枝大叶的性子,还是被人发现了这本书。
那是教国文的先生,说她“难得”的先生。
那国文先生,哪说得什么,拿起这本诗经便是一顿翻阅,淡淡说了句“不错”便走开。
祖母讲,那两个字,极其柔和。
后来祖母听人家讲到,这国文先生姓章,祖辈都生活在这大连的大龙街上,上有父母兄姊,下有一双儿女,经济可观生活富裕。
普通,而不平凡。
在迂腐书生气充斥学堂的时候,章先生是一股污浊水流里清澈的存在,何等神人。
那丢失的归属感一下子被填满,心里的彷徨也逐渐削薄。
其实祖母错估了一个问题,“难得”归“难得”,任何人皆不是例外,即使她是知识匮乏时代里的女娃。
-3-
当年,祖母跟着她爷爷在大龙街租了房子住。六四年的时候,祖母的爷爷去世了。
祖母讲,她爷爷是失足掉到茅坑里淹死的。当时,老人家腿脚不便,就在茅坑口上面挂了个铁链子,蹲坑的时候用手拽着,后来不知怎的铁链松了,人就掉进去了。
祖母下了学回来发现爷爷没有了,满哪没找着,寻人启事贴出去三天以后,祖母用舀子挑茅坑里屎尿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只手。那天,祖母受到惊吓而大叫的声音,响彻整个大龙街。
祖母讲,后来家里人把尸体搬走了,只留了祖母一个人。那时候祖母孤零零一个人在大连,隔了片海就好像是两个世界。
她说,在学堂里度过的时光是最好的。一回到家,就害怕得很。就连夜里睡觉,祖母也要在床头点上煤油灯。
因为这件事,祖母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连蹲茅坑都得手擎着煤油灯。她愈发依赖白日里的光。
祖母讲啊,她起先那十几年里几乎都是黑暗,生命里没什么光,受了惊吓之后更是堕落度日。
那段时间,学堂里章先生对她总是额外照顾。或是觉得她一人在外省求学不容易,或是觉得一个女娃娃如此渴求知识很难得。
当年冬天,有两个月里,大龙街全街缺水,不少人几天也喝不上一口水。因为离海近,经常有大批人去海边舀水喝。海水很咸,但总比渴死要好。
祖母也会去海边舀水。有一天,祖母在海边遇到了章先生。他也来舀水了。
刚想打招呼的工夫,章先生递给祖母一包白色的东西。说回去烧开了水,加点这个,就没那么咸了。后来祖母回家尝了尝,发现是糖精。那时候,糖精是有钱人家才能用的。
这种恩惠,祖母是从没体会到的。于是她颓废漆黑的心里就好像有了一道光,可以代替太阳的光。
她心里是很向往的。是很喜欢的。
但祖母那时不过十四五岁,她不懂,不能太依赖一个人。万一那人一走,就全完了。
在饥荒盛行的时代里,祖母那颗死了许久的心就好像被一把烈火点燃。
不过人在风中,聚散无常。世上分离是常事,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那是一九六六年,毛主席说话了。
毛主席说,要文斗,不要武斗。
一下子街坊邻里都好像变了样,曾经和乐融融互送水果的对面大姨也高举了批斗的旗帜。
那段时间,最危险的,就是知识分子和有钱人。
曾经把你高高举到天上的人,如今也巴不得将你蹂躏至死。
中考完那天,祖母就听说了章先生被人抓去牢里批斗的消息。
祖母心里那个生了锈的铁门就好像被一辆坦克轰炸开,记忆里的平房全部被夷为平地。
她一路跑到牢里,路边野花张牙舞爪。
先前的大院,如今的监牢。祖母放慢了脚步。
有人被按在地上不断磕头,有人被剪刀咔嚓剪掉长发,有人被绑在柱子上训斥。一条条横幅上写着大字:
要文斗!不要武斗!
那年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祖母一眼看到了章先生。她刚想过去,却被人拦下。
“小女娃,你找哪个?这儿不是你来的地儿。”
祖母没说话,愣在了原地。
她看见一个穿着蓝布白领的女人,跪坐在章先生面前,拿出了一碗白饭,好像是在对看守的人说,她只给他吃白饭,他这样的人,哪配吃菜。
女人送完饭便走了,祖母一个人在原地站着,看着章先生狼狈的模样,眼泪划过她白净的脸庞。
她看着章先生一口一口咽下白饭,却发现那白饭下面,盖着一块又一块的红肉。
祖母完全忽略了旁人的驱赶,失了神一般,跑了出去。她这才明白,原来这两年,无非是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
我想,那时候祖母的背影一定很仓促吧。
也很滑稽吧。
-4-
那时学堂里学生都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桌子。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后来祖母听说,章先生家里的钱都被人搜罗走了之后,人才被放出来。
她也去找过章先生。不过叩门的时候,是那天在牢里看见的女人开的门。
是他妻子吧。祖母心想。
“我是先生的学生,听说先生被放了,来看看他。”祖母低头,眼神飘忽地说。声音很小,如同偷了人家东西被发现了一样。
女人哦了一声,带祖母到了里屋。
祖母连一声“先生您好”都没说出口,就被一句话呛了回去。
“你来这儿做什么?”章先生看到祖母,惊愕的脸上多了一分愠怒。
“我...”祖母本有千言万语和满腹相思欲诉,生生被一句话噎在嗓子里,那感觉就像有块鱼刺卡在嗓子里,痛得要死,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你走吧。以后也别来了。”
言语间很是冰凉。
秋天的风很冷,打着祖母的脸,她点头说了句“先生再见”,便匆促跑出去,好像在那里多待一秒,都是耻辱与煎熬。
祖母说,她其实一开始就料到会是这样。以后,便不再打扰了。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文革结束那年,祖母乘船回到了烟台。
我问祖母啊,她对那个国文先生的感情,也无非只是青春时兵荒马乱所产生的朦胧依赖吧。
祖母摸我的头,说不是。
也是啊。如果当真只是一时的悸动,祖母怎会终生未嫁而选择收养了一个女儿。如果当真只是一时的悸动,祖母怎会已年过花甲提起这些事却还会涕泪横流。如果当真只是一时的悸动,祖母怎会从一个安静的姑娘变成如今的老烟枪。
其实早在祖母父亲去世那年,她就已经长大了吧。祖母一直在变老,祖母的一生过得也很慢。
就像木心诗里面说的,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只是啊,祖母这辈子,也没明白他口中“难得”二字的含义。
那些日子里,所有没说出口的东西,所有悸动在心的东西,都化为某个秋天簌簌落下来的干脆叶子,来年时候,就深深埋在了土里。
那时,我年方十四,祖母摸着我的头说,“囡囡呐,你这年纪,可得学会放下一个错的人,莫学我,莫学我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