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欧洲旅行·在路上时差党
带着书本去旅行:肖邦与密茨凯维奇

带着书本去旅行:肖邦与密茨凯维奇

作者: 稳心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15:25 被阅读137次

文/稳心山人
图/稳心山人

密茨凯维奇.jpg

未见到你时,我不悲伤,更不叹息。
见到你时,也不失掉我的理智,
但在长久的日月里不再见你,
我的心灵就像有什么丧失,
我在怀念的心绪中自问:
这是友谊呢,还是爱情?
——节选自亚当·密茨凯维奇《犹疑》

“肥牛肥牛,你是不是要去波兰?”

“是啊,我要去那里散散心。”

“你会不会去华沙?”

“会啊……”我扶了扶额头,一般来说,我的基友们在微信上这样问我,八成是要我带手信了。

“那你帮我带个肖邦的冰箱贴好不好?”果不其然,高妈妈立刻在微信上发来了一个“可怜”的表情,这对于一个文能祈雨下开水,武能太极扭我手的医学生来说,有种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的感觉。

“知道啦,看到了就帮你带……”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在我的旅行计划里,去华沙主要是为了考察历史的痕迹,肖邦对我来说,可以算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但想了一下,总觉得作为一个音乐白痴,总归还是要了解一下肖邦,于是便回了一句:

“有什么好办法让我快速了解下肖邦的曲子?”

“推荐你去看《四月是你的谎言》!不要看电影,要看动画!”

幽幽地从青旅的床上醒过来,一看手表,才六点半。轻手轻脚地拿着自己的水杯和牙刷出了门,溜进了卫生间,看着镜子里已经有些疲惫的自己,才蓦然发觉,波兰之旅已经快要画上句号了。

早晨的波兰老城并没有什么人,只有红色城墙,静静地沉睡在那里。对于波兰这个国家,我的心情,一直都有点复杂。在历史书里,这个国家一直都是以“小丑”的身份出现在事件的角落里,空有一颗大国的心,却无力承担所谓的“大国天命”,屡屡受辱,被近邻强国瓜分,甚至濒临亡国。是不是在这样一片充满苦难的土地上,很多人就像风中转蓬一样,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华沙城墙.jpg

从红色的城墙里出来,抬头望着西吉蒙德圆柱,正是西吉蒙德三世在1596年,将波兰的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了华沙,还有后面的蓝天白云,看着就让人心有高远之感,一转念便想到了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华沙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西吉蒙德圆柱.jpg

跟肖邦相比,亚当·密茨凯维奇并没有那么广为人知。我读的他的第一首诗歌,名字叫做《犹疑》,当时便把这首诗抄了下来。在克拉科夫的airbnb,我厚着脸皮,大晚上和女主人臭显摆自己浅薄无比的波兰知识的时候,聊起了他。女主人告诉我,亚当·密茨凯维奇其实和肖邦有点像,都是流浪异国的波兰人。但是他当时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来写作,所以,并不是很多人了解他。无怪乎,当我在克拉科夫的瓦维尔教堂参观的时候,不少人问我,这具棺木里到底葬着何方神圣?

不过想想也不意外,据说语言本来就是上帝用于阻止人类修建巴别塔的利器。和语言相比,音乐显然更能跨越时空,可以从千百年前,漂洋过海来感动我们。

到了下午,华沙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整座城市都笼罩在阴沉和忧郁之中。六年前的今天,是个晴天;六年后的今天,却在下雨。摸了摸湿漉漉的裤脚,心情有些忧郁的我坐在窗边的座位上,百无聊赖地等待着肖邦音乐会的开始。看着窗外的雨,我突然想起了密茨凯维奇的《暴风雨》里的诗句:

唯有一位旅客孤坐一旁,他在想:
“那些昏倒和能祈祷的人真幸福!
幸福的还有那些有朋友可以告别的人!”

雨似乎越下越大,水珠沿着窗玻璃流下来,模糊了我的视线。窗外的人行色匆匆,看起来,竟有点《雨天的巴黎街道》的味道。此时,耳边传来肖邦的《Op.9,No.1》,那种堵塞在胸口很久很久的孤独就这样被放了出来,联结着在肖邦博物馆里听到的信件,让盖在我身上那个巨大的潜水钟似乎轻盈了一些。

肖邦音乐会.jpg

“所有的晚餐、傍晚、音乐会、舞会,都让我厌倦;我如此悲哀、忧郁……我必须穿衣,梳头,穿鞋;在沙龙里,我装出一副安静的样子,可是回到家,我就在钢琴上大发雷霆。”

音乐研究家乔·纽索姆曾经评论道:

“音乐的一个美妙和神秘之处就在于,一连串音高可以表示水平运动,或者时间中的运动,仿佛闪耀的余烬漂浮于黑暗的田野或夜空。”

伟大的音乐家将音高编织成美丽的织物,在演奏中闪耀出火花,漂浮在心里的夜空,照亮的,也许是流淌着的甘美的泉水,也许是黑暗的深渊。

白昼,我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谨小慎微地缩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麻木地在手提电脑上敲击上一个一个字母。那些知识就这样流过我的脑海,却不能在留下一点痕迹。

黑夜,魔鬼在咆哮,黑影在追赶,四周的一切似乎都在被一把刀切割着支离破碎,沉重的碎片朝我落下,击碎了我身上的硬壳,割裂了里面鲜嫩的血肉,翻出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You are always a loser.”

逃离,逃离,逃离。这是我这次旅行的关键词。

有朱在《四重奏》里说过一句台词:

“我们都是说谎精吧?这个世界最大的谎言就是‘邪不能胜正’、‘付出必有回报’、‘爱到海枯石烂’,不是吗?”

我想,世界上还有一个更大的谎言是:“逃避可耻但有用。”即使追求着诗和远方来到了波兰,我心里依然清楚,这样漫无目的地游荡,只是逃避,并掩饰着我失败的人生,摇摇欲坠地撑起用一些鸡汤和自我鼓励糊起来的纸壳。成长,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的。

窗外的雨渐渐大了,夏天看起来似乎要结束了,郊外瓦津基公园里的树叶即将渐渐变黄,迎来一场又一场的秋雨。窗外是匆匆的行人,窗子里面是一片宁静的大湖,在澄澈而渺茫的湖水之上,庄严地并列着矗峭的山岩。短暂的留白之后,钢琴家的每一次按下,每个《Op.27, No.2》的音符都在湖面上洒下了一点雨滴,激起了一个涟漪。我站在湖边,看天色渐渐地暗淡下来,看着平静的生活j就这样流去,一如迷茫的希德维什扬卡。

席勒认为,诗歌和音乐对人的作用,事实上是一样的。据说,肖邦16岁的时候,在华沙的一家书店买到了亚当·密茨凯维奇的《民歌与罗曼史》。然后在1832年的时候,在华沙十一月起义失败之后,两个流浪异国的波兰人在巴黎进行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会面。两个人,最后都没有回到魂牵梦萦的波兰。

我想,新川直司在创作《四月是你的谎言》的时候,应该也想到过那封肖邦写给泰尼斯·怀奥钦科夫斯基的信吧:

没有人,没有我可以与之叹息的人。
那就是为什么我痛苦。
你不会相信我是怎样寻求解脱的。
那就是孤独。

尽管一个人,只要没有社交恐惧症,就可以和人看似很容易地熟悉起来,就像在地上挖开一个浅坑一样。然而,当一个人想要拥有一个知己,想要在一个人面前大声哭出来,那么他便要往下深挖出那个人的过往。这种感觉,有点像一个人蒙着眼睛,走进了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那个人,并不知道,他可能会被前方的荆棘刺伤。大多数时候,对于他人而言,他可能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友人A”。那些反对与冷漠,就像触摸一样,使人心里的含羞草收缩并枯萎起来。这世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许很难有人像迈克拉·肖邦一样在信里写道:

“我知道……你忙于教课和作曲,但是我悲哀地注意到你休息得非常少……”

“From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your heart will be also……”这句话来自圣经马太福音6章21节,以波兰语的形式刻在了圣十字教堂进门左手边第二个柱子上。在柱子里面,存放了一个瓮,瓮里装着的是,肖邦的心脏。而他的身体,被留在了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那里,也是巴黎公社最后的阵地。而密茨凯维奇,在死后的三十五年,他的遗体才从巴黎来到了克拉科夫,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城市。

肖邦的心脏.jpg

其实,肖邦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历史和个人生活的反映。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也说过,肖邦的音乐不是其个人痛苦的日记。但是,为什么,当我在听他的《Op.28,No.4》的时候,会眼眶微湿?

华沙的肖邦博物馆,有一款周边,是小小的音乐盒,当我轻轻摇动曲柄的时候,玛祖卡的音乐缓缓地流淌了出来,淡淡的乡愁弥漫在空气里。

“为了什么,我尽在昏迷地想着,在这渐长的日子不觉得快乐?无非是因为我的心,孤零、混乱——我能同谁享受这路上的花朵?”密茨凯维奇在《流浪者之歌》里,也许给出了答案。尽管,肖邦可以自如地穿梭在巴黎上流社会里,可以在保梭尼亚大街的公寓里看巴黎的天气变幻,可以去奥罗歇饭店点上鹿肉和水手鱼,可以去托尔托尼咖啡馆吃他最喜欢的冰淇淋……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肖邦博物馆.jpg

从维斯瓦河西岸的美人鱼雕像走回来,路过哥白尼科学中心,又回到了老城广场,西吉蒙德圆柱下面。天已经有些黑了。

想了想,自己似乎没有在华沙留下一点痕迹,便厚着脸皮,请求一对情侣给自己在华沙王宫前面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礼貌,拍完以后我问他们是否需要帮他们拍照。

“我们有很多在一起的时光,不需要多一张照片了……”

吃完晚饭,在路边的红色邮筒里投下寄给朋友的明信片,在嘴里哼着难听的《M》,看了看已经黑下来的天空,回想起自己在华沙的今天,回想自己的这次逃避式的旅程。也许,肖邦和密茨凯维奇对我来说,在于提供了不少藏在音乐和诗歌里的记忆碎片。我握着他们的记忆碎片,一路北上,又南下,在城市的角落里,用这些碎片,努力地描摹和侧写他们的一部分心情,就像一个笨拙的历史学家一样,结合着自己的经历,最后写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日记。

其实,雨天就是雨天,没有什么好不好的。

最多,就是会感觉,心还是停留在原地罢了。

相关文章

  • 带着书本去旅行:肖邦与密茨凯维奇

    文/稳心山人图/稳心山人 未见到你时,我不悲伤,更不叹息。见到你时,也不失掉我的理智,但在长久的日月里不再见你,我...

  • 密茨凯维奇《青春颂》节选

    当一个人走向垂暮的时候. 他不得不低下他那打皱的额头, 用他的迟钝的目光, 只看见他身边的世界。 如果摇篮里的孩子...

  • 诗歌:爱情|犹疑

    犹疑 亚当·密茨凯维奇 未见你时,我不悲伤,更不叹息,见到你时,也不失掉我的理智,...

  • 带着书本去旅行

    今天在听《寻人不遇》这本书时竟莫名眼睛潮湿。是感动于作者景仰心中偶像的那份真诚,还是被古人的那份情怀所打动?无法分...

  • 基金定投 | 你的年度计划做好了吗?

    “根据日历的记载,这是一月,是冬天。等到厌倦黑暗时,我再开口发言。”密茨凯维奇在他的1月这样说。1月,是过往和以后...

  • 带着书本去旅行:与现代艺术相逢在弗罗瓦茨夫

    文/稳心山人图/稳心山人 谨以此文,致敬詹宏志先生的《旅行与读书》。——前言 旅行之前,看了诸多游记和攻略的我,往...

  • 带着书本去旅行:兵家所指格但斯克

    文/稳心山人图/稳心山人 格但斯克,原本并不在我的旅行计划里面。但当我看见一张索波特入海栈桥的照片的时候,我临时改...

  • 带着书本去放牛

    说起放牛,那是我小学的时候了。走在田野里,已很少看到牛的身影,现代化机械代替了牛的存在。然而,依稀能看到一两头...

  • 简单说说《公民凯恩》的叙事技巧

    署名《公民凯恩》的编剧有二人,分别是赫尔曼.曼凯维奇与奥逊.威尔斯。剧本的前几稿由曼凯维奇写就,但威尔斯从故事性上...

  • 带着书本去旅行:被罗马遗忘的里昂

    文/稳心山人图/稳心山人 在城市的角落里,在那些残垣断壁里,隐藏的是文明昔日的荣光,还有后人的一声叹息。——前言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着书本去旅行:肖邦与密茨凯维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sl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