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分享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
约舒亚他乖巧可爱,他有一双特别明亮的大眼睛,天生的卷发闪着金黄色的光泽。他和父母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他五岁生日那天,因为有犹太人的血统而与父亲一起被送往了集中营。他并不知道什么是集中营,更不知道这里充满了残忍和血腥,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他只知道,这是父亲为庆祝他的生日而举办的一场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不能哭、不能闹、不能想妈妈,不能说话,率先得到1000个积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辆真坦克。
为了赢得这辆坦克车,他混在德国孩子里,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在德军投降的前一晚,父亲让乔舒亚躲到铁柜中,还看到父亲走过铁柜前夸张的动作,没有出来。第二天,乔舒亚按照与爸爸的约定从箱子中出来,他真的见到了一辆坦克。
这个故事来自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人生》。一个五岁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既不可控又充满不确定的环境里,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安然生存下来?即使是在最危险的生存环境里,伟大的父母之爱也能给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每个人都有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当我们面对的境况是确定的和可控的,我们就会有安全感。
然而,约书亚的故事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断发展的,建立于儿童早期,在学龄期和青春期会获得修正和巩固,最终建立他们内在的安全感。而六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安全感来自于一个联结、信任、发展、互动的信任圈。
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孩子与自我、他人和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质量,决定了他的安全感。
信任圈第一层:自我信任圈
孩子出生前的环境是安静的、黑暗的、稳定的,在这个恒温的“水世界”里,他靠脐带在母亲的子宫内获取养分。当他突然脱离了水的环境,对于陌生的环境肯定会有各种不适应。所有的一切都是挑战。
他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以确认自我的存在。如果父母能帮助他建立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比如让他观看各种静止或移动的物体,倾听父母的说话声,触摸各种物体等。
一旦婴儿懂得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并能保持平静,他们就建立起来安全感的第一层基础。他知道周围是安全的,就能很好地与自己的世界联结,在探索中建立对自己的信任。
第二层:他人信任圈
这里的他人,主要是指父母或者照看人。最初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精心照料,尤其是母亲,尽可能及时而准确地回应,以稳定的情绪爱他、陪伴他、观察他,满足婴儿的一切需要。
比如,当宝宝饿的时候,父母能及时喂奶;当宝宝尿尿了,父母能快速换掉尿布;当宝宝睏了,父母能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等等。
不少新手父母的困扰在于不懂孩子的语言,尤其是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时期。稍后章节和大家分享全球“婴语专家”与“超级育婴师”特蕾西•霍格女士的育儿E.A.S.Y模式和S.O.L.W.技巧,相信会给您启发。
和父母之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建立这一层信任圈的关键。(我们会在第二节探讨)。
第三层:环境信任圈
儿童是通过适应环境来建立自己性格的,因此他必须与周围环境有充分和完全的接触。因此,一个值得信赖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孩子放心大胆地去探索世界。
环境信任圈,有两个部分: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温暖的家庭氛围。
安全多元的生活环境是硬件。作为父母,给18个月以内的孩子提供绝对的安全环境是必要的。你和孩子说危险二字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并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父母如果无法做到时刻看护孩子,就要事先排除家里所有的安全隐患,比如,尖锐的桌角、过于细小的物件、热水瓶等等。
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软件。它包括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管理情绪的能力、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一个孩子以身体为中心转向与外在物体产生联系的成就,是生理成熟的结果,也是人类家庭通过爱的纽带取得的成就。(稍后第七章节会有具体阐述)
如果信任圈出现破洞,过厚或者是断层,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着对外在世界的未知和恐惧。当他的信任圈出现破洞、过厚、断层,没有了安全感的庇护,他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他人,无法适应各种环境,从而引发孩子各种不安的行为。
例如,过分忧虑,总是担心;好斗,冲动、破坏性;黏人、过分害怕;回避或害怕表达情感;行为混乱,漫无目的;退缩,自我封闭……
长大以后,他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修复内在的各种联结,生活各方面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比如,在自我成长方面,容易陷入封闭的自我保护状态,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不接纳自己,不敢接触新鲜事物,不敢交流,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患得患失,裹足不前。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总有不配得感,得到了又特别怕失去,容易陷入情感漩涡,不断受伤却不能自拔。
没有安全感,事实上是一种内在联结的断裂。
一旦这种残缺的联结在孩子心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父母若想在日后修复信任,就会比较困难。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建议在孩子六岁之前最好是由父母亲自养育。如果实在无法做到,那么三岁之前是一定要保证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安全感的缺失,就像生命中一个隐藏着的定时炸弹,可能一时看不见,但是当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往往会被引爆。
怎样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
三层信任圈形成的安全感,会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更加无所畏惧地探索内在和外在的世界,进一步地发展自我。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具有以下能力:
1、愿意亲近他人,并从中获得慰藉的能力
对于人际关系的足够信赖,让他可以在面临压力,遭遇困难时寻求依靠,从而得到放松缓解,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事实上,他们从小就有这种能力。
比如,婴儿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会用笑脸来取悦父母了。再过几个月,他还会和父母交换微笑,维持亲子关系。当他遇到令他害怕的事物,他会跑到父母那里寻求安慰。懂得运用人际关系,是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础。
2、能够通过双向沟通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
能够成功地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孩子内在安全感的重要部分。这种影响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回应,但是一个孩子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手势、暗示等)寻求别人的帮助,这本身的心理包含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能够使用自己特有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就让他觉得有可控感,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这个陌生而复杂的世界里更加有自信,促进他的安全感。
比如,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要一个放在高处的玩具,他伸出手指,指向那个玩具,同时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父母给与回应,把玩具递给他。
3、能够说出想法,表达各种情绪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够体验、表达并理解人性的全部内容。他不但会表达自己的正面感情,比如高兴、愉快、兴奋,还能表达负面感情,比如忧虑、惊吓、担心、害怕、恐惧等。
其实,在孩子能使用语言之前,他们就能使用情绪反应和信号来告诉他人自己的需要和需求。在孩子三四个月大时就开始逐渐发展这种能力了,8-10月的婴儿就已经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了,只是有时候我们看不懂,或者有误解,到后来甚至还会控制阻碍这种能力的发展。
经常有父母抱怨,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公然对父母说“不!不要!”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他觉得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有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过分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就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
事实上,所有的情绪都有某种适应的价值,具有调节个体和人际关系的功能。孩子有能力讨论或者表达各种情绪,会在他们遇到压力的时候,帮助他寻求解决心理困扰的解决途径,以缓解内心的无助与不安。(第三章有探讨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的各种方式)
4、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知道怎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改变自己的处境,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他会觉得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会增加安全感。
孩子在3岁以后,开始懂得区分幻想和现实的不同,他开始用合乎逻辑的方式把各种想法联结起来。当他开始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他就知道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改变那些让他感到不安的情形。
关于安全感,不得不说的思考
这里探讨两个在早期教育中特别容易忽视的方面
1、有安全感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心理学家哈维兰的经典实验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到他人的情感表达和对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当妈妈同时在表情和语气上表现出高兴时,十周大的婴儿也会兴致勃勃地看着妈妈的脸。当妈妈表现出伤心,婴儿的嘴部动作会增加并且不再看着妈妈的脸,而是转到别的方向。如果妈妈表现出愤怒,有的婴儿大哭,有的则表现出呆住的表情。
可见,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的情绪影响之大。没有安全感的父母,控制欲更强,占有欲也更大。他们想通过某种方式弥补自己“内在小孩”的遗憾,无形中就会忘记尊重现实中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孩子。这样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不安。(稍后在第七章会探讨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2、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矛盾
在生命中不安和安全是并存的,分寸的拿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谁也无法完全避开不安的因素。关键是我们如何提升孩子应对这些不安境况的能力,在孩子早期的养育中,尽可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以后内心强大。
一些父母的过度保护,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对孩子的“隐形控制”。为了所谓的安全,而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无异于囚禁,不利于发挥孩子的潜能。我们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己调整控制这股力量,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
一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过早训练某项技能,弄得自己焦虑不堪。比如,过早进行如厕训练。在孩子括约肌没有生长发育完全之前,如果过早进行排便训练会引起孩子的强烈不安。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帮助是比爱抚更好的礼物。”
我们要帮助他建立自我存在和外部世界的联结,让孩子最终明白一件事∶
安全感不是简单的求稳定,而是内在的强大,以不变应万变的淡定的力量。安全感不是靠外在给予,比如父母亲友给予,而是可以通过内在的自我滋养出的安全感。那是一种真正尊重和仰视生命的力量,一种自我生长力。
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谁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我们可以做的,是尽一切可能地关注这个幼小的生命,用爱去呵护好灵魂的火苗。
我们将在下一节探讨,帮助学龄前儿童增强安全感的策略。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相关文章,可关注文集《解码孩子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