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电视,看了一段调解夫妻矛盾的节目。丈夫控诉妻子,说母亲每月向他要十块钱养老,妻子就和他闹别扭。妻子说,那时候工资低,每月就发几十块钱的。一下子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八九年大学毕业分到工厂,每月工资就是五十,专科还要低一些,每月四十五,中专似乎是四十。
那时候,大中专毕业还是分配工作,虽然也有双向选择,自己联系单位等提法,但大的方向还是包分配,服从分配。
那时候,大学生就业,工厂企业比机关事业单位要吃香,我们系同教研室有俩专业,我学的是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还有一个是机械设计制造(师范)专业。毕业前见过一所国家部委所属的中专学校到学校选择毕业生的负责人,人家很欢迎我过去,最后还是选择服从分配到了企业。
没去的理由有俩,一个是当时师范生享受国家补助政策,自己没享受,和享受了补助的同学一样当老师,感觉有些亏。二是当时感觉工程师社会地位似乎比老师要高一些。
认识的几个同学去了那所新建学校,一去就有房子,房子里还配着液化气,后来的日子过得很好。分到企业的同学们,后面日子大都过得跌宕起伏,有些经历了二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再就业,虽然也有几个同学企业破产后自己干,拼杀出了一片天地,最后成了小有成就的老板,但整体上进企业的同学不如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过得安逸。
分到企业,除了五十块的工资,每月还能有十块八块的奖金加班费等进账,这就是企业优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地方,相对于对每月工资五十来说,十块八块就是挺大的一笔进项。
刚开始,日子过得确实挺难,特别是农村出身的孩子,还得省俩补贴家用,还得攒钱娶媳妇。当年买辆自行车,需要节衣缩食一年多。
厂里有个喜欢开别人玩笑的中层干部,说了一段表扬大学生过日子的段子,流传很广。
伙计说,分到他车间一个大学生,很过日子,到食堂打饭,为了省钱,没买菜,打了份便宜的炒虾酱,因为太咸,多吃了俩馒头,最后一算计,还是亏了。
多少有点夸张,那时候工资低,物价也很便宜。
后来,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工资收拾上来了,物价水平也高了。很多政策经常打补丁,印象中,国家出台过食品补贴,房租补贴等政策,解决职工物价上涨引发的生活困难。
之所以对房屋补贴印象颇深,是因为有位老工程师曾经对我吐槽过国家的住房政策,老伙计住的是自有的老破旧私房;因为有私房,就没资格参加厂里分房;因为住的是私房,也不能享受房租补贴。
当时感觉老伙计的看法很不对。既然有房子住,自然不应该参加厂家分房,厂里还有很多人没房子住呢;既然住的是自己的私房,自然不受房租上涨的影响,也就不该享受房租补贴。现在想想,从公平合理角度看,老伙计的看法也不无道理。
那个时候,还有很多事儿,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总体印象,有些贫困,也没感到特别苦。与当年相比,现在收入数值上高了不止百倍,日子中的烦恼不比当年少。
回过头来再说说节目中的夫妻矛盾,每月十块养老钱确实不是个小数目,当然,老该养还得养,矛盾也必须解决好。
有些问题,辩证地看,历史地看,别一听十块钱就觉得不是钱。
当年,很多孩子都会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了一分钱,交给了警察叔叔……,现在的孩子,路上有十块钱,也未必舍得弯腰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