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1)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2)足:使……充足。
3)民信之:取信于民。
4)斯:这。
5)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
【译文】
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要有足够的军事防御,要有人民对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子贡说:“如果一定要在这三条当中删掉一条,那么哪一条最先删掉呢?”孔子说:“那就把军事防御删去吧。”子贡说:“在剩下的两条中,如果一定要再去掉一条,那会是哪一条呢?”孔子说:“那就把粮食储备去掉吧。人总是免不了一死,但是人民要是对他们的统治者不充分信任,那这个国家将不会存在了。”
【理解与思考】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毛主席语录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一个意思,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从而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的热情,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孔子说的是在极端情境下的选择。在正常情况下,孔子说的顺序是先足食,再足兵,而后取得民信。然而在极端的情境下,如果军队在实力弱小的时候遇到强敌,但粮食不缺,民心不失,也未必就守不住城;再极端一点,虽然无兵无粮,但百姓同仇敌忾,也未必就会亡国灭种。
说到底,这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儒家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将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