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则学论语

作者: 学会学夫子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22:53 被阅读51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思无邪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1)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2)足:使……充足。

3)民信之:取信于民。

4)斯:这。

5)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

【译文】

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要有足够的军事防御,要有人民对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子贡说:“如果一定要在这三条当中删掉一条,那么哪一条最先删掉呢?”孔子说:“那就把军事防御删去吧。”子贡说:“在剩下的两条中,如果一定要再去掉一条,那会是哪一条呢?”孔子说:“那就把粮食储备去掉吧。人总是免不了一死,但是人民要是对他们的统治者不充分信任,那这个国家将不会存在了。”

【理解与思考】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毛主席语录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一个意思,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从而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的热情,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孔子说的是在极端情境下的选择。在正常情况下,孔子说的顺序是先足食,再足兵,而后取得民信。然而在极端的情境下,如果军队在实力弱小的时候遇到强敌,但粮食不缺,民心不失,也未必就守不住城;再极端一点,虽然无兵无粮,但百姓同仇敌忾,也未必就会亡国灭种。

说到底,这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儒家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将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相关文章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至:及其...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曰:“禹...

  • 每日一则学论语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 每日一则学论语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一则学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pu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