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卷 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
三十六、察“丕”字用法
【原文】余作骈体文,押曹丕“丕”字为上声,为人所嗤。不知“丕”与“不”通,又与“负背”通,不止“攀悲切”也。言《书》日:“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史记》作“负字”。《索隐》引郑氏日:“丕读为负。”《石径》、《尚书》亦作“负子”。惟今之韵书,捃摭浅漏,未经收拾。沈存中笑香山押“饿殍”为夫。又笑杜牧之《杜秋》诗:“厌饫不能饴”,误饴糖之饴,作饮啖用。不知杜牧之用“饴”字,本东汉《童谣》:“饴我大豆烹芋魁。”又,晋《盛彦传》:“婢使蛴螬炙饴之。”香山之押“殍”作平声,本《唐韵》“敷”字下收“殍”,作“抚俱切”。犹之今平韵不收“纠”字,而嵇康《琴赋》亦竟作平声押也。
[译文]我作骈体文,押曹丕的“丕”字为上声,被人所嗤笑。不知道“丕”字和“不”字相通,又和“负背”相通,不仅仅是发“攀悲切”的音。《尚书》说:“是有丕子责问于天。”《史话》作“负字。”《索隐》中引郑氏说:“丕读为负”。《石经尚书》也作“负子”。只有今天的韵书,捃摭浅漏,没有经过收拾整理。沈存中笑白香山押“饿殍”为夫。又笑杜牧之的《杜秋》诗:“厌饫不能饴”,说将饴糖的饴,作吃喝用了。不知杜牧之用“饴”字,出自东汉的《童谣》:“饴我大豆煮芋魁。”又有晋《盛彦传》说:“女婢将蛴螬用火烧吃了。”香山押“殍”字作平声,出自《唐韵》“敷”字下收“殍”,读音为“抚俱切”。就像今天平韵不收“纠”字,而嵇康的《琴赋》也都作平声来押。
[笔记]袁枚老先生在这里,“ 察“丕”字用法”。
余作骈体文,押曹丕“丕”字为上声,为人所嗤。
不知“丕”与“不”通,又与“负背”通,不止“攀悲切”也。
言《书》日:“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史记》作“负字”。
《索隐》引郑氏日:“丕读为负。”
《石径》、《尚书》亦作“负子”。
惟今之韵书,捃摭浅漏,未经收拾。
沈存中笑香山押“饿殍”为夫。
又笑杜牧之《杜秋》诗:“厌饫不能饴”,误饴糖之饴,作饮啖用。
不知杜牧之用“饴”字,本东汉《童谣》:“饴我大豆烹芋魁。”
又,晋《盛彦传》:“婢使蛴螬炙饴之。”
香山之押“殍”作平声,本《唐韵》“敷”字下收“殍”,作“抚俱切”。
犹之今平韵不收“纠”字,而嵇康《琴赋》亦竟作平声押也。
网友评论